楚曆五年,海外的混亂傳回楚國,在楚國本土也驚起陣陣波濤。
一番喧囂之後,楚國朝堂也統一了意見,盯準了罪魁禍首——蜀侯!
原本正準備撤出益州的宛城一師,又殺了個回馬槍,並且不等蜀侯來使詢問,楚國就已經先一步遣使,來訪者不是旁人,正是第一屆科舉時,在模擬出使時表現突出,平時以辯才受禮部重視的鄧芝。
不過從出使的級彆,也能夠看出楚國的重視程度——鄧芝再怎麼突出,現在也隻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
劉璋雖然惱怒楚國毀約,但還是在城都,“熱情”的接待了鄧芝。
這次既是張鬆、鄭度等西川賢臣,也沒有對劉璋的慫,提出什麼相左的意見。
畢竟現在蜀侯府、或者說是西川的情況,的確有些不妙……
益州南部,南中蠻紛紛北上作亂,此時哪怕沒有楚國發難,蜀侯也已經焦頭爛額。
至於南中蠻忽然來犯,並不是因為彆的,正是陳宮、高順兩年來的“教化”,以及楚國兩年來對蜀侯府的出口,取得了成效……
陳宮、高順,聯合五溪蠻的大首領,也就是現在五溪獨立師的師長沙摩柯,從荊州南部,跋山涉水的往益州南部宣揚楚學。
益州南部的情況,和荊州南部差不多,都是漢夷雜居,許多漢人大族,也都是半夷半漢,要說區彆的話……就是南中地區的縱深更大,蠻夷勢力也更複雜。
因為沒有統一,“大”並不等於“強”,隻是“複雜”。
不過就和荊南一樣,每次所謂的南蠻之亂,沒有單純的民族衝突,基本都是益州南部的大族帶頭搞事情的!
這次規模甚大的南蠻之亂,情況卻有些區彆……
之所以生亂,其實間接原因,是楚國五溪獨立師的行動,擠壓了部分蠻人的生存空間!
楚學西渡之處,建起了一座座簡單的城池——沒有高大的城牆,隻是劃定了聚居區,交通允許的地方,甚至已經開始開設工坊……
然而並不能說是順利!
僅僅是一條“交通允許”,在南中就已經是很苛刻的要求。
之所以南中地區,千百年來與中原文化未能徹底合流,自然有其原因……
以陳宮傳回的普查消息來看,整個南中地區,山區地形占了八成半,還有一成是高原、丘陵,妥妥的“大山深處有人家”。
不僅可以開墾的田地,都十分零散,尤其不少都是坡田,畜力耕作、真氣機關耕作都很難發展……
而且因為地形複雜,也導致氣候複雜多變,堪稱“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
經常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屬於發展農業的話,“資質”很低的土地。
如果要依賴運輸?
偏偏路也不好修,即便在後世,山區也屬於不好修路的地段,更何況白圖隻是點出了水泥,還沒有可供提煉瀝青的石油……
這也令南中的城市化難度,比想象中更大——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