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魏國與貴國在海上屢屢爆發衝突,齊侯、鄭侯也都枕戈待戰,若是益州這能拖住楚國十萬兵馬,也算是死得其所!”鄭度看似很激動的樣子。
鄭度敢破罐子破摔,也是因為此時張鬆和劉璋在場……
如果鄧芝真的不吃這套,張鬆會給劉璋打眼色,之後劉璋隻要輕斥鄭度一番,讓他先退出去,便可以轉移話題。
至於訓斥的理由?
就說是自己不願意百姓受苦就可以,還體現了蜀侯的仁義,今後傳出去對蜀侯的名聲也更加有利。
當然,真實原因,其實是蜀侯對益州,根本沒有那麼大約束力,畢竟……是軍閥都沒有徹底轉型成功的諸侯!
真的在整個西川,搞軍民一體、一切以拖住楚國為目標,甚至不惜將益州百姓和士族作為“代價”……怕是當場就有人要棄蜀投楚。
即使暫時控製住的一部分,之後也會不斷有“異心”產生。
劉璋如果投降楚國,至少還有一世清閒,但如果是亡於內亂,那就隻能給蜀侯府殉葬……
在沒有白兔效應的曆史上,劉備和諸葛亮彙合,到了攻略西川的最後階段時,鄭度就曾建議劉璋,大規模遷徙百姓到易守難攻的地方,將外麵控製不了的糧倉全都燒掉,拖到劉備撐不住、自然退去……
這招當時聽得劉備和諸葛亮也是一身冷汗。
畢竟劉璋能不能做到且不說,一旦要賭的話,的確荊州軍可能先撐不住!
不過劉璋根本沒敢賭,而是直接投降。
鄧芝也看出了鄭度的色厲內荏,絲毫不像鄭度想象中好糊弄的年輕人那樣,做出驚訝、或是忌憚的神色,而是淡然對蜀侯說道:“蜀侯仁義之諸侯,豈會如此行事?若是真有此等不義之舉,我大楚天兵,又豈惜糧草……”
鄭度一拳打在空處,而劉璋則是頻頻看向張鬆,似乎是想要知道,自己要不要開口。
不過這時張鬆先一步開口道:“楚國如今之敵,在北而不在西,楚王貿然再次出兵西川,究竟意欲何為?鄧先生可否示下?”
張鬆也是看出了楚國仍無滅蜀的準備,否則……但凡劉璋剛烈一些,楚國都要陷在這裡至少三成兵力,屆時楚國定成天下諸侯之所望——不懷好意的那種。
隻是張鬆在缺少重要信息的情況下,也猜不出楚國是要做什麼……
畢竟……
楚國隻是想再拖兩三年,等時機成熟,就在海上“畢其功於一役”,並且一舉令魏國萎靡、同時震驚北地,現在……隻是為了令人看起來不那麼懷疑,拿蜀國出出氣而已——這種事情張鬆怎麼可能猜得到?
在張鬆、在天下人的視角裡,渤海上原本完全在楚國一麵的天平,正在漸漸倒向魏國好的吧?
甚至整個天下的形勢,如今都在漸漸倒向魏國好的吧?
張鬆懷疑現在漢室中的幾位“高人”,應該都在想要誘使楚國與魏國直接交戰了……
畢竟現在“誰都看得出”,楚國之所以有些頹勢,更多是因為和魏國之間隔著漢室諸侯,而直接與魏國衝突的地方,又都是在魏國更近的海域。
魏國表現出的侵略性,甚至令漢室有些不想再被動的為其藩障……
因為對楚國的不了解,尤其是對楚國在夷州、亶州的布置的不了解,對楚國的國力,他們還是有太多的小覷。
甚至毫不誇張的說,楚國哪怕沒有火炮真氣船、真的雙方使用相同的戰艦,也不可能敗給魏國……
畢竟魏國海軍沉沒一艘主艦,算是傷筋動骨,世家沉沒一艘主艦,基本意味著要退出海上利益的競爭,而楚國沉沒一艘主艦……將士的傷亡令人悲慟,但僅從戰艦角度來說,這都算是拉動了內需!
如果真的全麵開戰,楚國在並不破壞任何國內工坊生態的情況下,就可以時時刻刻的有新戰艦下水——比戰鬥中被擊沉的速度更快的那種。
哪怕艦隊二換一,一年後也是魏國先壓榨得國內民眾大把的家破人亡,而楚國……還歡欣鼓舞的正完成新訂單。
這也是工業化後潛在好處——戰爭在達到一定規模之前,不會脫離自身的“舒適區”,不像農業文明一樣,隻要動刀、基本就離開了舒適區……
除非魏國能一口氣攻上楚國,否則怎麼可能是生產效率最高、並且還額外有“全天下”養著的楚國能拖?
甚至很難將楚國,逼出“戰爭損耗尚在拉動內需區間內”的舒適區,進入戰爭損害國力的階段……
除非正如張鬆所想,楚國真的三成國力被拖在益州,到時肯定各方諸侯都看準時機,令楚國陷入透支國力的苦戰狀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