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涓也是一臉無奈的說道:“叔父畢竟都沒有投楚,我也知道為了叔父,背後‘詆毀’甘將軍不大好,不過也不能這麼教寧寧吧!今天叔父本來想一起吃午飯,看到寧寧的‘遊戲’之後,都差點哭了啊!”
“咳咳,回頭我好好和他說說。”白圖尷尬的答應下來。
白圖想了想,又對夏侯涓問道:“你也幫我注意一下……關於興霸的婚事!興霸也已經而立之年,之前因為海軍的事情耽誤了,估計也是因此才對‘女兒’格外寵愛。”
沒錯,白圖懷疑甘寧,是故意和夏侯淵“爭寵”。
另外說起甘寧的話,最近還有另一位和他關係不是很好的“冤家”要回金陵了,那就是現在應該在漢室朝中任職的華歆!
原本華歆入朝,是為了給當時還是將軍府的“楚國”,表演送還玉璽,同時也是為了留在當時的許都朝廷,為“楚國”張目……
後來在許都事變、朝廷西遷的時候,華歆果斷判斷,隨朝廷一起遷走,對“楚國”的幫助會更大,於是也作為朝臣隨行。
在長安朝廷的時候,華歆也一向被視為“楚國”的代言人,最初的時候,劉協還在劉艾等人的勸說下,想要徹底折服華歆,然而華歆根本不接茬。
當然,因為名義上華歆還是漢臣,並且還有逆天獻璽的大功,所以漢室在明麵上也沒有虧待他,甚至一度想幫他在長安續弦……
也正是華歆的存在,令長安朝廷中,著實有一批楚學的擁護者——有些是隱藏的,還有些……名義上是“隻擁護楚學、並不擁護楚國,依舊支持大漢”。
可以說華歆在長安、乃至於關中,持續的起到半個曹丕的作用,隻是並沒有曹丕的嘲諷打臉效果,在拉攏關中士族上,效果是一樣的!
如今眼看楚國戰事再起,甚至與漢室也隨時可能交戰,自然白圖也準備將華歆接回來。
甚至為了穩妥,白圖已經直接下令在長安潛伏的捕風衛,趁著年節的時候城中魚龍混雜,全力組織、協助華歆暗中撤離!
其實華歆正大光明的請辭,漢室也未必會扣人——畢竟華歆的德望在這裡擺著,在長安之中又多有門生故舊。
最重要的是,華歆雖然是楚國的“關鍵人物”,但卻並不是“關鍵”在戰場上!
將華歆扣押,也不會對楚國的戰鬥力,產生任何負麵影響……
畢竟華歆又不是楚國的高級將領,在楚國的威望也沒有高到“沒有他就會令人心大亂”的地步,反而如果扣押華歆的話,會令楚國軍民更添三分火氣才是真的!
然而這畢竟隻是理論上分析,白圖並不認為,劉協會十分理性。
更重要的是,也不需要“扣押”,哪怕華歆說要告老,劉協也大可以挽留,而發展到這一步的話,想要將華歆接出來,也就更加困難!
因此白圖無視華歆自己的意見,堅決通知捕風衛直接帶人。
畢竟如果是華歆自己決定的話,他肯定會賭一次——如果劉協捏鼻子批準他回楚國,那就算是一行圓滿,如果不批準……楚國也能夠在輿論上大有可為。
一來是華歆並不太擔心安危,哪怕劉協犯渾,也不至於從上到下,沒有一個清醒的,何況如今在朝中,不也有楚學的擁護者?
至於真到兵臨城下的地步……畢竟是以後的事情,華歆正常生老病死、能不能活到那時候都不一定。
二來華歆也已經一大把年紀,無論是從蔭蔽子孫的角度,還是為楚國奉獻的角度,都希望能夠“完美”完成使命。
否則自己忽然“失蹤”,豈不是給了漢室朝廷從道義上責難的機會?
不過白圖顯然不這麼想,為了楚國奉獻了這麼多的老臣,如果沒有接回來養老的機會,才是真正的不完美。
很快,白圖也會“欣慰”的自己的判斷,因為今年長安的年節,還真的出現了意外!
雖然不是針對華歆,但如果不是捕風衛早有準備,順勢將華歆接出了城,說不得真要受到牽連……
原本因為隴右的事情,而被“打得措手不及”的劉備,最終選擇前往長安向劉協解釋。
加上劉艾等人的勸說,劉協這才沒有立刻宣布齊侯為“叛逆”。
當然,劉備這顯然不是賈詡所假設的那種“假道伐塞”、伺機奪權的入京,否則應該在隴右消息傳出之前就出兵。
而且為了表明自己的坦蕩,劉備隻帶了幾百親兵,而且沒有入城,否則劉協不會讓他入京。
然而就在除夕當夜,長安城一片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