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已經擁有了組裝斯貝發動機的能力,然而斯貝的國產化工作卻沒有邁向下一步。
80年代初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國民經濟調整,大批軍工科研項目項目,斯貝發動機項目也暫停了,奇怪的是,渦扇6發動機也下馬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國產的渦扇6和引進的斯貝發動機搞得兩敗俱傷,一方麵是因為自主研發和引進仿製兩種觀念的爭執,同時也夾雜了主管部門之間的利益。
從70年代初一直到80年代末,中國的航發研製一直處於一個停滯的狀態,一方麵是缺人,缺錢很難做下去,另一方麵是技術原因,中國的材料和零件生產加工能力實在跟不上。
當時生產斯貝發動機的羅羅公司擁有非常高的技術,他們生產的航空發動機工藝極其複雜先進,甚至與很長時間內,連美國與之相比都要稍具一籌。
羅羅公司生產的發動機葉片,薄薄的葉片可以在內部做到非常複雜的結構,這不是一般企業可以達到的,即便到後世,美國的GE ,PW等公司在製作壓氣機葉片的時候,也無法做的如此複雜精密。
所以說中國想要實現斯貝發動機的完全國產化,可謂是困難重重,有很多技術瓶頸難以突破。
而相對於羅羅公司的發動機,前蘇聯的發動機就屬於大巧不公的,零部件加工工藝雖然也不低,但是比羅羅公司差遠了,所以反而跟中國比較契合。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蘇聯參與過研發航空器材的材料專家,就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注意,並且通過保利集團,在段雲上次去BJ的時候,索要了相關蘇聯專家的資料。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國家會把這些蘇聯專家從天音集團“搶”走,因為這本身就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
一方麵是體製內的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不一定能夠滿足這些蘇聯專家的胃口,而且即便是像保利集團這樣的央企,他的薪資水平也沒法和天音集團相提並論,給這些蘇聯專家開出高於普通職工幾倍甚至十幾倍的薪資,是在體製內的企業是很難做到的,但是民營企業卻可以做到。
另外一點就是體製內的工作環境也很難調動這些國外專家的工作積極性,而天音集團可以用更高更合理的獎勵製度來鼓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民營企業這方麵的優勢,已經成為了很多國人共識。
所以國家想要獲得這些技術和人才,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和天音集團的合作,共同設立研發項目,這才是最好的辦法,而對於這一點,保利公司還是有很多頭腦清醒的當權者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