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之後,當段雲如同往常一樣,回到位於海口的公司辦公室以後,一眼就看到了放在桌上的一遝子報紙。
最上方的是一張《海口晚報》,這份報刊在海南的發行量很大,因為相比於內容比較正統的《海南日報》,他的娛樂性新聞更多一些,所以更受海南當地民眾的歡迎,也是很多外來人員最喜歡看的報紙。
而在《海口日報》第2版的想要位置,段雲終於看到了一篇他想要的內容。
這篇名為《激烈轉型,某國內電子巨頭或成為新的鐵塔尼號》的文章,雖然沒有出現在頭版頭條,但是其中插入的圖片比頭版還要大,也更加的顯眼。
對於任何一個經驗老道的撰稿人來說,他們最擅長的就是含沙射影,將想要說的內容隱晦的表達出來,而且還能完美的規避相關企業和當事人的法律追責,這已經成為了很多撰稿人必備的素質。
一直以來,天音集團都有著一隻非常強大的法務團隊,這次團隊一方麵為天音集團的產品專利技術保駕護航,另一方麵就是為了製止國內輿論對集團的攻擊,做出及時的反擊。
國內的輿論情況不可能始終都是一個聲音,即便天音集團這些年發展的非常好,但是關於段雲和這家公司的負麵新聞也是曾經出現過的,這些撰稿人也是出於各種目的,有些是受人所托,拿錢辦事,另外一些記者完全就是想吸引眼球,擴大自己的知名度,所以會寫一些“特立獨行”的文章,專門挑天音集團的問題和毛病,而且對段雲本人也有過非常強烈的批評。
不過這些撰寫負麵文章的記者幾乎毫無例外的收到了天音集團法務部門的律師函,雖然律師函這玩意兒和判決書完全就是兩碼事,但是也確實唬人,以至於很多批評過天音集團的記者在收到律師函之後,立刻服軟表示道歉,還有一部分記者乾脆選擇“投誠”,成為了天音集團公關部的“合作記者”。
而這次《海口晚報》曝出這樣的文章,自然都是獲得了集團公司默許的,否則的話,已經沒有什麼記者敢於將槍口對準天音集團了。
在這篇文章中,撰稿人詳細的描述了當前國內某知名電子企業因為收購國外汽車生產線麵臨的巨大困境,以及涉足汽車產業的難度,並表示引進這條國外汽車生產線必將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吞金黑洞,並最終會拖垮這個國內最大的電子企業。
全文沒有提到段雲和天音集團的字眼,但隻要稍有常識的人,就知道文章寫的肯定就是天音集團。
另外在文章的最後,這篇文章的作者也提出了天音集團解脫困境的辦法,那就是必須要當機立斷,選擇斷臂求生,通過拋售其他產業來給集團公司回血,這也是當前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毫無疑問,這篇文章寫的非常符合段雲的心意,他要的就是這種效果,可以看得出來,這名寫手的水平很高,完美的執行了段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