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5年起,上海汽車齒輪總廠開始為上海牌轎車生產變速箱,到了80年代中期,他的產品仍然熱銷,在國有企業中,人均創利稅名列前茅。
可以說,上海汽車齒輪總廠基本上代表了中國當前汽車變速箱生產規模和技術的領先地位,可即便是這樣一家企業,依然沒有完成桑塔納轎車變速箱國產化的目標。
早在1984年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的時候,專門為上海轎車生產變速箱的上海汽車汽車總廠立刻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典禮的舉行昭示了中外合資生產現代化上桑塔納轎車項目,已經在上海正式啟動,上海牌轎車引起品種單一和老化必將受到嚴重衝擊,正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一衝擊必加波及為上海轎車配套的變速箱生產。
而那個時候的上海汽車齒輪總廠,產品品種少,技術含量低,工藝裝備差,資源消耗高,生產能力小,雖然在國內算是非常不錯的企業,但是從國際上先進企業相比,有著非常巨大的差距。
剛剛參與桑塔納轎車國產化的上海汽車齒輪總廠,在產能方麵低於經濟規模數百倍,1987年的上海汽車汽車總廠主導產品隻有上海牌轎車變速箱總成,年產量隻有7000台,僅為德國專業生產汽車變速箱廠大眾卡塞爾廠年產量的2.3%,比經濟規模低了近500倍,人均年產量隻有3.3台,單班生產能力隻有20台。
另外就是產品落後了整整30年,當時的上海牌轎車使用的變速箱是仿製的50年代奔馳220s B型變速箱,比現在桑塔納轎車變速箱落後了接近30~40年,在噪音同步性能等方麵明顯落後,存在操作係統清晰度差,易拖檔等結構性缺陷,產品一次裝配合格率隻有39.2%,零百公裡曲線高達4.7%。
其次就是資源消耗高10倍,該廠長期以來采用以車間為單位的單一產品,封閉式循環的經營管理模式,設備互不共享,平均利用率隻達到36.36%,車間采用推動式作業計劃來組織生產,靠沿用大量的在製品,半成品和產成品庫存來維持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1987年的時候,產品銷售收入僅為3,553萬元,而年底庫存資金卻達1330.8萬元,百元銷售收入占用庫存資金為37.元,資金周轉天數高達134天,與國際同類大公司相比,資源消耗高達數10倍。
最後就是該廠的技術設備落後幾十年,80年代中後期,該廠加工設備主要采用國產機床和自製的專用機床,兩者之和占機床總數的95%左右,並以單機生產為主,生產線自動化程度很低,生產技術落後於國外幾十年,無法適應和滿足大批量生產的要求。
上海本土的汽車變速箱生產企業如此落後,這就給了天音集團一個機會。
說起來天音集團除了那幾台前幾年從台灣走私過來的五軸數控機床,其他的設備也都是國產的,不過通過這次引進沃爾沃的整條生產線設備和技術,讓段雲的企業一夜之間就掌握了和國際幾乎同步的汽車變速箱生產能力。
而段雲這次來上海,就是來查看新引進的沃爾沃變速箱相關生產設備的組裝工作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