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雲一直苦於自己的電子產品無法打開國際市場,雖然芯片已經走出國門,使其成功成為了 IBM等國際知名廠商的供貨商,但實際上段雲隻是在美國有償出讓的專利授權, IBM的芯片絕大部分是由德州儀器這樣的企業負責代工的,大部分利潤歸屬於美國企業。
每年天音集團要生產出數以億計的芯片,但實際上大部分都是用在了國內的產品上,包括學習機,複讀機,以及現在熱銷的VCD上,距離真正成為全球芯片供應商,還需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天音集團從90年代末開始,就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和電子企業,從年銷售額和利潤上來說,甚至力壓國內的所有國營電子企業,算得上是中國電子企業的老大,可即便如此,天音集團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並不大,比起索尼,東芝這樣的國際知名電子企業還有著非常大的差距。
連年在國內稱霸之後,段雲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在國內的成就,他的眼界早已經看向了國際,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帶領天音集團成為享譽國際的科技企業。
而與段雲的集團發展策略相同的是,中國也在加快改革和開放上的姿態,準備擁抱即將到來的全球化。
整個80年代的內地,還在基本遵循計劃經濟的體製,但是到了90年代末的時候,國家已經開始逐步調整策略,“走向世界”已經成為了國家發達的口號。
國家之所以開始加強走對外開放的路線,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方麵是因為1989年以來,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的不信任到達了一個巔峰,另外就是蘇聯解體之後,作為一個有著10億多人口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政治和經濟壓力,正是因為各種綜合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國從90年代初開始,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和調整對外政策,采取相對妥協和開放的態度,準備逐步放開國內的市場,以擁抱的姿態迎接西方資本的進入。
各種對外政策的放開,使得全球各大跨國公司迫不及待的紛紛加大對中國的投入,一度擱淺的通用汽車,摩托羅拉,杜邦等公司的投資已全部恢複,克萊斯勒公司正在商討擴大BJ吉普的運營,播音惠普和通用,電氣等製造商正在四麵八方展開大規模的銷售,在比爾蓋茨的親自督導下,微軟在BJ開設了辦事處,10多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低門檻,迎接這些國外資本企業的到來。
從今年1月份開始,中美貿易談判者在華盛頓就保護美國公司在中國的版權和專利問題,進行了激烈的商討。
幾個月來,關於中國紡織品問題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但這些僵局在觸及美國底線之前被打破,根據協議,中國答應查辦盜版軟件並保護農業化學產品和藥品的專利,而美國華盛頓則承諾不把中國從貿易最惠國名單上去除,到了6月份的時候,恢複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幾乎已成定局,這一消息令所有在中國內地的香港經商的美國公司,也鬆了一口氣。
可以說到了1992年的這個時候,中國1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走向了一個巨大的拐點,中國一直在努力爭取恢複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而一旦達成這個目標,才算是真正加入了全球自由貿易的大循環中,這將是一條沒有退路的全球化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