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BJ的事情,段雲直接坐飛機返回到了深圳。
回到深圳之後,段雲連續提到了控股公司老總的邀請,商量一下雙方進一步合作的事情。
想當初,段雲曾經接連入股了萬科公司,華為公司,中興電子等等一係列科技公司,另外還資助了史玉柱上千萬元的資金,並且還幫他組建了研發中心,希望他們能夠利用自身的能力和優勢,將來有一天能夠“反哺”天音集團,使天音集團始終能夠保持作為國內最大民營科技企業的優勢。
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段雲當年的投資似乎已經見到了效果,他入股的這些公司這兩年發展迅速,在國內已經頗有名氣,有的甚至成為了行業的標杆。
當年靠販賣科技器械起家,並且和段雲精心策劃了一係列國外先進設備走私的萬科公司,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家以房地產為主業,同時又無所不做的“集團公司”。
王石先後辦起了連鎖超市,建材工廠,影視文化公司和酒店經營公司等,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旗下公司超過50家,按照王石的話來說,就是除了黃賭毒軍火不做之外,其他的基本萬科都涉及到了。
王石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借助深圳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他幾乎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個所能觸及到的賺錢風口,雖然因為攤子太多,導致集團公司的管理上出現了一些問題,但總的來說,萬科集團盈利的能力確實很強,去年一年的純利潤高達2億,放眼整個深圳,也算是位列第一陣容的強大企業。
除了王石,在深圳的任正非也再次迎來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機遇,當時國內的城市通信設備市場已經被阿爾卡特,朗訊和西門子等跨國公司把持,很喜歡讀《***選集》的任正非想起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以低價和城鎮市場為突破口,到了去年年底的時候,華為的銷售額也已經突破了兩個億,利潤也達到了驚人的8,000萬左右。
至於侯為貴的中興電子,公司的發展同樣迅猛,他和任正非的華為集團形成了競爭關係,他們的留言電話機在香港非常暢銷,甚至遠銷到了一些歐美國家,每年光生產電話機就可以達到200多萬部,另外在程控交換機方麵,雖然不及華為公司,但相差也並不懸殊,企業年利潤也同樣破億。
但無論是中興還是華為,他們的核心產品用的基本都是天音集團生產的芯片,按照當時段雲和他們雙方簽訂的協議,天音集團是他們電話交換機核心芯片的唯一供應商,這份協議也為天音集團每年帶來了幾千萬元的利潤。
而且在研發方麵,這些公司對天音集團也是有一定依賴的,雖然他們本身也有自己的技術人員,但是無論從人員的數量還是質量方麵,都遠不如天音集團,而且在蔣明煒團隊的努力下,現在的天音集團已經有了非常強大的 EDA軟件,並且軟件可以實現自主升級,芯片設計軟件方麵,其實已經完全可以脫離美歐公司的技術依賴,而且國產EDA軟件還有很多自己的優勢,整體上並不遜色於美歐等國家的相關工具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