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外一方麵,就是賽格集團一旦尋求天音集團的入股,實際上就已經承認了他們在和天音集團的競爭中徹底的失敗,同時也意味著天音集團做完了深圳第一大電子企業的地位,完成了對深圳電子企業的“大一統”。
這對於很多賽格的高管和領導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恥辱,而且對於這些國企的領導,有時候把麵子看的是很重的,如何解決管理層的內部問題,對於王殿甫來說,也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到目前為止,我們賽格集團的下屬國營企業已經達到了127家,這也導致集團管理機構臃腫,很多具體管理細節不能做到麵麵俱到,所以我的打算是先精簡機構,然後策劃一部分的下屬企業進行股份製改革,然後分拆上市。”王殿甫頓了頓,接著說道:“現在國內的電子市場不比往年,競爭是越來越激烈,上海和BJ很多國營電子企業都進行了改革,並進行了重組和分工,他們大量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對整個產業進行了升級……我一直認為咱們深圳的企業也應該團結起來,利用本地產業鏈的優勢,相互合作,明確分工,避免惡性競爭造成嚴重的內耗,這也是咱們深圳企業立足國內,乃至進軍國際的最高效的方式。”
“王總說的對!”段雲聞言眼前一亮,連忙說道:“我和您的想法一樣,咱們深圳電子產業的優勢在於供應鏈,深圳毗鄰香港,能夠很容易的獲得廉價的各種電子零部件,另外咱們深圳本地很多優秀的零部件企業,在物流和出口方麵相比於其他城市,有更大的優勢,如果他們能夠抱成一團,那麼將來至少在國內競爭方麵,是有足夠底氣迎接各方麵的競爭和挑戰的!”
段雲顯然是非常讚同王殿甫的說法的,事實上,這幾年來雖然天音集團發展迅猛,但還是深切感受到了國內競爭的壓力是越來越大。
尤其是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中國內地投資辦廠,各地方政府相應扶持,政府的不斷出台和完善,國產電子商品價格優勢越來越小,質量上又和合資產品差距巨大,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麵臨極大的生存壓力。
而且相比於80年代的中外合資企業,那個時候的合資企業引進的技術和設備都是極其落後的,至少比國際落後2~3代,在國內的競爭力還並不算強,基本就是發達國家的一個淘汰設備技術的傾銷地。
但是現在來內地投資的外資企業帶來的技術是越來越先進,很多都隻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後一代乃至幾年的水平,也從另外一個方麵體現出國際跨國企業對中國市場越來越重視,以不單單把中國當成是一個淘汰技術設備的傾銷地。
事實上,賽格集團他最早成立的三機配套體係,就是在與合資企業在競爭中潰敗的,當企業戰略跟不上時代發展,走上沒落也是必然的結局。,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