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瑞陽之所以提出會給段雲一些國家層麵的支持,也是和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有關。
從90年代初開始,國民的自豪感逐漸增強,國人對於中國高科技企業有的很強的期望,他們也希望中國能夠有像索尼,微軟,IBM這樣的頂尖跨國企業,這可以極大的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振奮全民的士氣,從而對黨和政府有更多的認同感,便於國家的社會穩定。
另外一方麵就是,當前民營企業在中國國內發展勢頭越來越迅猛,而且隨著90年代初期開始的國有化改革進程,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通過各種股權改革逐漸變為民營企業,這也就使得民營企業在國內的經濟占比越來越高,由於國有企業的體製僵硬,加上很多國企的管理層缺乏進取心,所以國企這些年發展非常緩慢,而且中國的國企在海外拓展很容易引起發達國家的警覺,他們會設置更多的法律和政策門檻,從而阻礙和減少中國對海外的投資,這就使得中國國企進軍海外之路變得非常坎坷,幾年下來,取得的成果也是很有限的。
換句話說,當前的國企包括絕大多數民營企在內,還都隻是“窩裡橫”,沒實力,也沒有膽量去參與國際競爭,少數的幾家企業也走向了國際,但基本都處於產業最下遊,利潤的大頭依然被歐美國家所把持,說白了,就是替國外廠家打工而已。
相對來說,當前中國民營企業表現出的活力普遍要高於國企,而且他們的商業策略要更為靈活,所以把民企當成一個進軍海外的敲門磚,用當前國內最強的電子產品和海外企業直接進行競爭,這也更有助於國家高層看清差距,同時製定出相關的海外拓展策略和政策。
“我知道你現在正在大力開拓美國市場,不過美國人的錢可不好賺。”瑞陽沉吟了一下,接著說道:“之前咱們國內也有很多大型企業在美國進行過嘗試,不過他們都沒有成功,咱們國家的產品競爭力實在太差了,技術上在短期內就趕不上人家了,隻能打打價格的,但這樣的話,利潤就少了,有的是,隻是乾脆賠本兒賺吆喝……”
說到這裡的時候,瑞陽眉頭微微皺了起來。
越是身處高位,越能看清當前國內企業和發達國家企業之間的差距,經濟問題可以說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的一個重心,而拓展海外市場非常重要,因為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都是需要用外彙來換的,以前中國隻能賣一些廉價的石油和礦產之類的資源,但是這種賺取外彙的模式不適合長期發展,而且中國本身也非常需要這些石油和礦產。
“其實我個人感覺咱們國家這兩年的發展勢頭很不錯,有些時候陣痛還是有的,但總體趨勢是一直向前的。”段雲也跟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