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IBM投巨資率先開發了個人計算機,但可惜的是,它並未預見到這種個人計算機成長的潛力,沒有預料到這些計算機有一天可以代替IBM具備競爭優勢的大型機和微型機。
當IBM回過神來時,卻沒能控製住PC最有價值的兩個關鍵部分——操作係統和計算芯片,前者由微軟控製,後者則由英特爾控製。
整個90年代,在興起的PC計算浪潮中,IBM眼睜睜地看著英特爾、康柏、蘋果公司、太陽公司、惠普、微軟等迅速崛起,而自己隻能吞下戰略決策失誤的苦果。
1993年,IBM陷入巨虧,虧損高達數十億美元,機構臃腫,步履蹣跚,正麵臨著被拆分的危險,媒體將其描述為“一隻腳已經邁進了墳墓”。
也是在這一年,IBM曆史上的傳奇CEO郭士納進入公司,開始了為期9年的公司再造。
在郭士納的帶領之下,IBM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最終,大象再次跳舞,成為IT服務、硬件、企業軟件以及定製設計和高性能電腦芯片行業中的老大。
所以IBM的個人電腦業務現在其實已經在逐步邊緣化,儘管依然占據了不少市場份額,但實際上因為並不掌握個人PC電腦最關鍵芯片技術以及操作軟件,從某種程度上來講,IBM在個人電腦業務上更像是一個組裝的經銷商,大半的利潤被微軟和英特爾分走,電腦業務形同雞肋,就像是IBM給這兩家公司打工一樣。
所以思維敏銳的郭士納再發現其中的問題之後,他開始將公司的發展重心放在了其他業務上,尤其是大型機服務器以及軟件項目,在過去的兩年逐步成為了IBM新的利潤支柱,個人電腦業務依然存在,但其中的很多核心骨乾已經被調到了其他部門。
所以郭士納真正想要和段雲合作的,還是他的大型服務器和軟件項目,當前中國發展很快,互聯網也剛剛進入中國,如果能抓住這個時機,把IBM的服務器和軟件業務引入到中國,就有先入為主的優勢,而且憑借IBM在這兩個項目上的巨大優勢,完全可以在中國市場分得很大一塊兒蛋糕。
而這件事也提醒了段雲,其實天音集團對大型服務器和相關的軟件應用也有的很大的需求,尤其是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後,國內對服務器的需求是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大,但是天音集團沒有這方麵的業務,也對也缺乏相關的技術積累,如果能夠和IBM合作,肯定也能從中獲得一些相關的技術和利潤,這絕對是一件有重大意義且雙贏的生意。,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