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雲所謂的收購國企計劃,並非是想接盤這些嚴重虧損的企業,從而幫助國家經濟和就業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而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
其實到了1997年年底的時候,國家政策已經開始出現了拐點,改革開放連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出現了瓶頸期,早年因為起點低,在政策放開之後,很多企業和地方經濟得到了野蠻式發展速度,但是這種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速度逐漸衰退就成為了不可避免的情況。
在當前國家內需和外貿都不樂觀的情況之下,為了避免出現衰退的情況,所以國家需要變一些政策,在加強外貿產業困難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拉動內需。
今年的時候,麵臨東南亞嚴重金融危機的巨大影響,避免這種危機在全球持續蔓延,中國采取了人民幣不貶值的策略,本意上來說,中國是想做一個責任的全球性大國,但是這種責任感,也讓國家經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
由於一項形勢不錯的出口增長率出現下降,國內商品庫存猛增,消費需求嚴重不振,如何拉動內需,就成為了國家高層索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在1997年年底的時候,全國居民的儲蓄已經高達5億元人民幣,隻要把這一部分消費能力釋放出來,國內的經濟複蘇就可以迎刃而解。
但是想刺激老百姓把錢花出去,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當前的國人消費理念中,衣食住行始終是最基本也是最硬性的消費項目,任何老百姓都必須要在這四個方麵有所支出。
而在衣食住行中,食品,紡織品國內已經到了供大於求的程度,至於說“行”,無論是自行車還是汽車,都不算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一輛自行車就足以解決大部分人對出行工具的要求,至於購買汽車的用戶,都是非富即貴,普通人根本就不敢想,也沒有強烈的需求。
而住房就成為了最有可能拉動內需的商品。
在整個80年代,基本沒有商品房的概念,住房都是企事業單位分配,屬於一種國營企業福利,私有房產,少數又少,交易量也非常的小。
而進入90年代之後,國內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商品房,不過因為這個時候的國人依然享受企業分房的福利,加上商品房的數量並不算多,所以除了一些一二線的大城市,其他城市的商品房市場並不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