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三百七十七章 巨大爭議(1 / 2)

逆流1982 刀削麵加蛋 3177 字 10個月前

自從1978年之後,具有私營產業色彩的農村大包乾,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大幕,社會主義清一色的攻的概念,首先從農村突破。

“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句話廣為流傳,點燃了人們心中壓抑已久的創造財富的熱情。

以至於在其後的十幾年裡,中國的民營企業家開始如同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而段雲本人,也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偶像和傳奇。

但實際上,一直到90年代,政策依然明暗不定,但不可否認的是,到20世紀90年代末,改革開放20年,中國各階層都迅速積累起來與自己社會資源相匹配的私有財產,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本質上不僅僅是富人的事,他與每個公民切身相關。

而中國的民營企業主經過多年發展,也已形成了自己的階層,學者將之命名為新富階層。

而目前全國工商聯的會員,基本上都屬於這個“新富階層”,他們對於自身財產的保護,相比於其他階層的人來說,要更為迫切的多。

而對於這些新富階層來說,有些記憶是讓他們難以抹去的,80年代的溫州八大王事件,讓很多溫州本地的老板心有餘悸,以至於一些先富裕起來的私營老板開始想儘辦法,紛紛把財產轉移到國外。

在這次BJ之行中,段雲就曾經聽一個從事眼鏡行業的民營企業老板說,他家最近這10年來一直在做財產轉移,而財產轉移大多是以投資或供子女留學為名,在海外購置房產或直接儲蓄,消費,究其原因,不外乎一點,那就是對自己財產缺乏安全感。

其實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溫州,在全國範圍內,幾乎所有民營經濟發達的地方,許多民營企業家都早早做好了資產轉移的準備。

在這些民營企業家的口袋裡,時刻準備一本甚至多本護照,“如果上午政策變了,下午我就走”。

這種現象在民間被稱為“開天窗”。

據統計,當時中國外逃資本每年高達百億元人民幣,絕大多數來自民營企業主,他們有的花重金購買他國護照,搖身一變,以外資的形式返回國內,一來一去,損耗的成本無法估量。

除了資本轉移之外,因為缺乏對政策的信心,民營企業家小富即安,對投資擴大再生產缺少熱情,熱衷於買房買車高消費。

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在一種痛苦和荒誕中度過,花天酒地,想方設法把錢糟蹋完,“包二奶”也開始在那時出現了,包括段雲認識的很多民營企業家,他們或多或少都存在這種情況,當本性難以壓抑欲望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道德敗壞的情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