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三百九十九章 居安思危(1 / 2)

逆流1982 刀削麵加蛋 2932 字 10個月前

在重卡基地新建立的生產車間,段雲聽著陳橋的詳細介紹,臉上陷入了思考的神色。

從前世國產汽車的發展經驗來看,由於重工業技術落後,早期的國產汽車隻能通過逆向模彷,來拉近和國際汽車領域的差距,這個過程長達幾十年,而現在天音集團通過前期的技術引進和發展創新,已經把這個差距拉到到了5到8年的時間,這已經相當的不容易。

從民用轎車上來說,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采用的技術側重各不相同,日本的汽車產業比較保守,因為島國自然資源貴乏,原材料和能源都隻能依賴進口,所以他們生產的汽車省油和耐用就成為了設計的最重要指標之一,而其中的發動機和變速箱技術相比於歐美,要相對落後一些,因為使用都是一些非常成熟的技術,雖然動力和操作性不是那麼完美,但是價格便宜,故障率低,非常適合家用。

歐美的汽車追求完美的操控性和動力強勁,而且喜歡大膽采用新技術,在技術上都是最先進的,但相對來說功能越多,技術越先進的產品故障點也會越多,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有可能需要更多的額外支出,對於普通平民不是非常友好。

而歐洲汽車和美國汽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於美國石油廉價,所以國民都喜歡一些大排量的汽車,油耗也相對很高,而歐洲汽車尤其是德國汽車,在馬力和油耗方麵,做的可以說比較均衡。

最早的國產汽車模彷的都是日本的汽車,因為技術相對保守,門檻比起歐美係的汽車來說較低,而且製造成本也很低,所以早期的中國汽車都是在模彷日本相關的車型。

另外在技術轉讓方麵,歐洲車企相對來說比較大方,早在80年代大眾就已經開始在中國上海合資辦廠,一直到生產奧迪車型的時候,開始給中方提供一些相關的技術,這對於當時的中國汽車產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把中國的汽車產業提升了很大一截,使之與世界汽車產業的先進水平,有了實質性的縮小。

而日本廠商則吝嗇的多,直到90年代中後期,才有日本企業在中國合資辦廠,但是對於相關技術有的非常嚴格的保密,除了在中國賺錢之外,幾乎沒有對中國的汽車產業帶來多少帶動。

直到2000年之後,日本的三菱公司開始向中國汽車企業銷售其發動機產品,而就是在那個時候,國內的汽車企業開始紛紛模彷三菱發動機,但總的來說,國產發動機的技術始終發展緩慢。

段雲的沉星和康雲兩款微型轎車,其實走的也是日係汽車的路子,成本低,油耗低,維修方麵,為的是能夠讓更多的國人實現自己的汽車夢,但是對於中高端車型的研發,一直都是段雲的終極目標。

段雲甚至還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將自己生產的國產轎車賣到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在內的國外,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至少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做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