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類大集體企業根本就談不上什麼經營,隻是象征性地弄一點業務以掩人耳目。
某個街道搞了一個大集體性質的大碗茶攤子,安置了七個小夥子當服務員,結果喝茶的人還沒有賣茶的人多。七個大小夥子往那一戳,知道的人說是服務員,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打群架的,誰敢喝茶去?
關於勞動服務公司,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稱謂,叫作“三產公司”。這個詞的出處是這樣的,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為第一次產業。如農業、牧業、漁
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質的生產部門為第二次產業。如製造業、建築業、電業、采礦
從第一次、第二次產業物質生產活動中衍生出來的非物質生產(提供勞務的)部門劃為第三次產業。
第三(次)產業指廣義上的服務業。如儲運業、通信業、餐飲業、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行業。
不過這種三產公司雖然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時返鄉青年的就業問題,但卻也為將來主體企業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後遺症,人員冗雜,缺乏掙錢的核心業務,企業部門結構繁雜,一線工人比例低,絕大部分都是在後方混日子拿空餉的寄生蟲,職工士氣不高,企業競爭力更是無從談起。
好在紅星齒輪廠這些年的效益不錯,靠著主廠源源不斷輸血,勞動服務公司尚且還能維持,工資雖然不如總廠高,可好歹還能混個基本的溫飽。
看到服務公司後院上班時間依舊閒庭漫步的工人,段雲心思不由的微微一動。
段雲一直都想開辦自己的企業,但在如今這個計劃經濟的年代,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是國家統一分配調度的,工業原料你有錢也買不到,也正是因為如此,段雲的工坊想製作塑料音箱外殼缺乏優質塑料的時候,不得不走了個曲線救國的路子,暗中入股了馬軍營的村辦塑料廠,然後通過這個小塑料廠才從正規廠家買到了優質的pc半成品。
另外在銷售渠道上,段雲也是劍走偏鋒,利用了網點直銷的方式,衝破了國營商店在銷售渠道上的壟斷,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不過目前段雲的這種銷售模式顯然是存在極大瓶頸的,段雲的天線產品靠著口碑輻射狀的宣傳,利潤雖然可觀,但實際銷量並不高,也很難將產品跨省跨市進行銷售。
最後就是段雲作坊的雇工問題。
段雲目前作坊還打著修理電器的名號進行電子產品的銷售,雇工人數是有嚴格限製的,除了國家經濟界有名的‘七上八下’理論,民間輿論中也廣泛流傳著一條不成文的說法,那就是雇傭二十個就是犯罪行為,是**裸的走資派!
人手不足,段雲作坊的生產效率就無法大幅提升,這對段雲未來的發展而言也同樣是個極大的限製。
既然如今這年頭在城市創辦私企的路子已經被各種政策堵死,那麼段雲就隻能選擇另外一條道路,那就是承包一家企業。
但這條路子同樣也是行不通的,事實上,國家一直到1987年的時候,才算將國企承包的政策在全國普遍推行下去,而在這之前,段雲唯一有機會承包的就是一些集體性質的鄉鎮企業,這些企業在政策和機製方麵要比城市裡的國企靈活的多。
不過段雲不是農民,也找不到承包鄉鎮企業的途徑。
而就在他家對麵的服務公司則讓段雲有了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