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往京都的火車上,瑞陽坐在空蕩臥鋪的車窗前,看著飛馳而過的風景,神情有些凝滯。
而在他的麵前,則擺著幾份內參報告。
在這份內參的頭版頁麵的照片上,刊登的是一排穿著整齊的中國工人和外國工程師的合影,照片中間,則是一輛掛著大眾標誌的白色轎車。
而報道標題這寫的《第一台桑塔納轎車在上海組裝完成》。
這次瑞陽是要去北京部裡開會,其中內參上,這條關於桑塔納汽車組裝的事情,也會被列入會議討論的議題中。
德國大眾公司在中國正式合資建廠是1984年的事情,但實際上,在1983年的4月10號,國內就已經完成了第1台桑塔納轎車的組裝工作。
關於德國大眾在中國市場的事情,充滿了許多有趣而波折的故事。
早在1978年的時候,我國剛剛改革開放,國家就決定在上海實施汽車項目,但當時中國本土轎車產業基礎薄弱,而市場上的轎車消費開始釋放,當時以進口的日本車居多,國內的生產廠家是不具備獨立生產轎車的技術的。
為了能引進技術生產出性能優良的國產轎車,國家最初采取的是以技術換市場的,但最開始的時候,和國外汽車廠家談判的過程卻並不順利。
1978年的時候,國家派出了一個代表團,去歐洲國家考察當地的汽車產業,帶隊的是機械工業部的部長叫周子健,周子健去德國之前,他印象中,德國滿馬路上都應該是奔馳汽車。
結果到了德國之後,發現路上跑的車有很多都是高爾夫,還有甲殼蟲等等,都掛著一個叫大眾的品牌,他不知道大眾汽車是什麼,就問當地人,當地人說大眾是一家很大的汽車公司,總部在沃爾夫斯堡,於是周子健就來到了沃爾夫斯堡。
他當時穿了一件藍色的中山裝,到了門口以後,對公司的門衛出道,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工業部部長,我叫周子健,我要見你們的廠長。
門衛看到的情況很好奇,然後就打個電話給公司裡麵,當時接電話的,是管理銷售的一個副總裁,叫斯密特博士,當時這個斯密特也沒事兒乾,他說那就請他進來吧,這就是當時中國引進大眾汽車的第1幕。
而後來這個斯密特博士就成為了上海大眾的副董事長。
其實當時國家也和日本美國洽談過合資生產汽車事情,最先考慮的是日本,因為日本產品當時在國內,口碑非常的好,進口的汽車也大部分都是日本汽車。
不過日本汽車廠家對在中國合資生產的汽車並不感興趣,他們的態度很明顯,就是隻賣產品,不賣技術。
而在於美國汽車廠商的談判中,美國同意可以在中國合資辦廠,但條件是生產的汽車必須進口美國零部件,同時也會幫助國內廠家生產部分幾個零備件,成為美國汽車的供應鏈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