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段雲在廠子裡抓生產趕進度的同時,輕工局局長瑞陽則在京都參加輕工部的一個特彆會議。
在輕工部召開這次會議之前,國家部委已經在之前召開了一次部級領導乾部會議。
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布置全國下半年的工作計劃,參加會議的有一級部二級部等7個機械部的部長,以及輕工部部長。
除了布置下半年的工作任務,會議中還重點提及了關於合資汽車企業的事情。
汽車工業是許多相關聯的工業和有關技術的基礎發展起來的綜合性企業,汽車上使用的很多部門的產品,從毛坯加工到整車裝配需要采用各種加工技術,汽車零件包括大致地板,小車螺絲等數千個不同的部件,實際的汽車生產過程是由若乾不同的專業生產廠家合作完成的,所以一個國家的汽車產業發展如何代表著這個國家的工業水平。
現如今的中國工業基礎薄弱,產業技術與工藝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的較為明顯的差距,而改革開放之後,國家一直以振興工業為國家最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這次和德國大眾合作建立合資企業,對中國工業發展而言是個非常好的契機。
80年代的中外合資企業,本質其實就是以市場換技術,但以目前國內的情況,如何消化這些國際上先進的生產技術成為了難題,說到底還是由於國家工業技術底子薄弱,想彎道超車實現追趕甚至超越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所以國家這次聯合各部委,在這次會議上重點討論的這件事,試圖在短期內完成桑塔納教師的國產化,並討論出台了一些相關鼓勵性的稅務方麵的政策,另外也會酌情給予一些重點企業資金設備上的支持。
當時中國政府對於一個汽車的國產化是有嚴格規定的,起碼要達到40%這種車才能成為國產化。
這次會議上,各部委領導聽到這個標準後,也是信心滿滿,紛紛認為40%的國產化率是很容易達到的一個目標。
但實際上,當年的這些領導顯然低估了桑塔納轎車國產化的難度,一直到1987年的時候,桑塔納轎車的國產率也隻達到了2.7%,一個天線,一個收音機,一個輪胎是在中國生產的,剩下的都達不到,隻能靠繼續引進德國的零部件進行組裝。
桑塔納轎車國產化如此艱難,原液在於中德工業技術生產水平的巨大差距,拿一個小小的方向盤來說,當時上海牌轎車的標準隻有三個,而德國桑塔納的標準有100多個,這些標準全部由德國大眾製定,中國生產出來的產品,要拿到德國進行檢測,一個產品一個產品認證,認證的零部件質量沒有問題了,才能裝到車上來,所以桑塔納轎車的國產化進展一直非常的緩慢。
部委會議結束後,輕工部隨即舉行了部裡的高級乾部內部會議,專門討論這件事。
這次參加會議的都是一些省局的領導乾部,而瑞陽則是唯一一個參加這次會議的市局級乾部。
這次內部會議整整召開了一天的時間,期間相關的技術人員,詳細講解了桑塔納轎車技術上的一些細節,以及具備國產化潛力的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