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輕工部的這份檔案資料一直都是有更新的,雖然中蘇關係走在20年前就已經交惡,但卻一直保持著經貿往來,六七十年代也曾經進口過不少蘇聯的汽車,這其中很多資料隻有汽車零部件構造圖紙,而缺乏相關的技術工藝參數,顯然應該是當時國內通過拆解等方法獲得的設計方麵的圖紙資料。
用了整整一上午時間,段雲將這幾個檔案袋你的圖紙資料大致的翻閱了一遍,最終將其他檔案袋放到了資料櫃中,而隻留下了伏爾加汽車工廠的資料袋。
段雲之所以特彆留下了伏爾加汽車工廠的資料,原因也很簡單,一是因為伏爾加汽車可以說是代表了蘇聯最高的汽車工業水平,而且當時伏爾加汽車是中國汽車產業的一個標杆,其二是因為,目前廠裡生產的汽車變速箱,也正是仿製當初五六十年代伏爾加旗下的嘎斯汽車變速箱生產出來的,如果段雲進行仿製的話,有一定的技術基礎,要比仿製其他車型的變速箱容易一些。
後世人對蘇聯產品有種傻大笨粗的印象,但實際上,在70年代,蘇聯絕對算得上是世界工業強國,隻是由於計劃經濟的局限性,無法產生世界性的汽車品牌。
蘇聯汽車的衰敗是衰敗在他的計劃經濟的體製上,以及國運問題,但實際上80年代之前的蘇聯汽車,還是非常先進的。
段雲先篩選出了70年代後蘇聯伏爾加汽車廠的主要車型資料,然後在這幾種車型中尋找適合仿製的汽車變速箱。
中午段雲沒有回家,而是讓自己的助理大軍到食堂給他打了一份飯,他坐在辦公室中,邊吃邊繼續查閱這些資料。
最終,一款名為ba3-2101車型的變速箱引起了多雲的注意。
這種ba3-2101“日古利”轎車,其實就是這個年代國人熟知的“拉達”轎車。
這種轎車是1970年4月19日開始生產,而到了1973年12月的時候,已經生產了整整100萬輛,到了1978年6月3日,總產量達到了400萬輛。
能生產這麼多輛的汽車,說明這一型號的汽車是經過了市場考驗的,發動機和變速箱技術應該是非常成熟的。
雖然這種70年代的車型相比於80年代的歐美日係汽車,性能上稍稍有些落後,但對於目前國內大部分汽車廠家使用的五六十年代的汽車技術而言,已經算是先進的了。
因為瑞陽隻給了段雲一年的時間,所以段雲也不能好高騖遠,況且國際上先進的歐美日係車,以國內的設備材料而言,是根本做不出來的,所以仿製這種70年代生產的蘇聯汽車變速箱,就成為了段雲的最佳選項。
這種款式的拉達汽車使用的是4速手動變速箱,相比段雲廠子目前生產的變速箱,結構要稍微複雜一些,性能也更加優越,要比國內商用車普遍使用的變速箱產品好一些。
其實段雲最初是想仿製出一台液力自動變速箱的,自動變速箱不用離合換擋,檔位少,變化大,連接平穩,因此操作容易給開車人帶來很多方便。
但如今的國內汽車市場上,由於是計劃經濟,普通市民是買不起汽車的,所以根本不用考慮開車人的方便,另外液力自動變速箱,結構複雜修理困難,而且費油不經濟,傳動效率低,變距範圍有限,雖然技術先進,但並不符合國情。
而普通的手動變速箱,結構簡單性能穩定,價格便宜還省油,尤其是價格便宜,這點非常重要,有利於產品銷售打價格戰,所以綜合考慮之下,段雲最終選定了這款比較成熟的手動變速箱。
另外憑借著段雲深厚的機械技術造詣,他還可以對這款手動變速箱進行一些小小的改進,使其變成真正意義的“國產”變速箱,可以更好的展現自己廠子的技術設計能力,同時也能迎合一些國人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