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我建議您現在平時多看看新聞聯播,上麵有很多是講國家政策的。”段雲頓了頓,接著說道:“現如今國家已經在南方沿海城市搞經濟特區了,那裡的城市有很多的個體私營公司和廠子,國家對這些私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可不再是您過去想的那種走資派了。”
段雲知道母親的舊觀念根深蒂固,一時半會兒是激動不過他這些觀念的,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給他解釋,讓她一點點的消除對私營企業的偏見。
段雲一個人母親還是會將信將疑,她平時不看報,也沒有機會接觸一些政府的內參,所以對國家政策什麼都不了解。
但好在有新聞聯播。
這二年的電視就那麼幾個台,而且每天一到七點準時全部轉播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這個點打開電視,不看新聞都不行,而最近新聞聯播對國家政策和對南方經濟特區報道的比例多了一些,所以讓新聞聯播來“說服”母親,要比天天自己對母親灌輸市場經濟和私人企業這種字眼有效省力的多。
段雲堅信,隻要讓母親連續看上兩三個月的新聞聯播,肯定會扭轉她的一些老舊思想的。
而且段雲現在也不著急,他最初是打算年底的時候把私人企業的執照辦下來,這很困難,但也不是沒有希望,到時候他就會以母親的名義注冊這家電子廠。
其實1983年的中國已經到了一個經濟轉型的拐點,進入1984年之後,國內的私營企業將迎來一個爆發式的發展階段。
83年整個一年都在高密度宣傳步鑫生的改革,到了1984年的時候,改革的熱情已經日益高漲。
1984年是一個騷動而熱烈的年份。“我們都下海了”成為了所有年輕或不再年輕的人們都在傳頌了一句話。
可以說,1984年是一個全民經商的年份,是一個爭相注冊公司的年份,當年流行的段子是“手術刀不如剃頭刀”“搞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
而在後世赫赫有名的一些知名大企業,比如萬科,聯想,海爾,健力寶等,都是誕生在1984年的時候,所以1984年也被很多人稱為“公司元年”。
段雲是打算在1983年年底到1984年年初這個時間點組建自己的公司。
最初的時候,段雲是打算掛靠,因為新電子廠建立需要有廠房人才以及各種各樣的原材料,尤其是廠房和原材料,如果不通過掛靠的話,他很難找到一個能長期穩定而且平價供貨的渠道,另外在大型當地對私人企業的稅收和相關政策也並不友好。
所以段雲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先掛靠,然後發展到一定規模,有了足夠的資金人才儲備和技術力量的時候,成立另外一家私營的分公司,這樣一旦出現產權糾紛的話,段雲可以第一時間迅速的將資金,技術和關鍵核心人才轉移到自己的私人公司裡,做好承擔風險的備案。
而一旦失去了關鍵技術和核心人才,掛靠企業就會變成一個名存實亡的空殼,段雲是不會給彆人做嫁衣的。
靠技術立足,用技術當自己的護身符,這一直都是段雲的創業之道。
不過這些計劃都要一步步來,很多細節方麵的問題都要反複考慮斟酌,技術資金和人才儲備都是要一點點積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