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世紀80 90年代,上海曾經出現過一個很有趣的社會現象,當年每周隻有星期日休息,但到了星期六的傍晚,在長途汽車站火車站或輪船碼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外表特征明顯等待上車的人群。
他們這些人一般都是30歲到60歲,身穿洗的,有些發白的藍卡其布中山裝,風季扣兒整整齊齊拎著人造革的包兒,到了星期日傍晚,同樣是車站碼頭,可以看到他們回來的身影。
然而到了星期一的時候,他們則回到了大專院校研究所和國有企業上班,之前在周日的時候,他們都是去郊區或者長三角縣市去兼職了。
這些人都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隻是在那個年代格外之前,尤其是對他們這樣掌握了,國企和大專院校研究所重要技術的人才是不能輕易脫離體製的。
當年這些人都是為了多掙一份外快補貼家用才去當這個星期天工程師的,但卻為大批的中小鄉鎮企業,民營企業救了急。
在後世很多相當規模的民營企業,當年第1桶金也與這些星期日工程師相關,如果沒有這些大專院校研究所國有企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的支援,那麼很大一批民營私營企業根本就沒有生存發展的可能。
段雲所處的大興市距離上海北京這樣的高技術人才集中的大城市比較遠,但他也不需要技術太高的人才,單純從電子技術角度來說,段雲個人是領先於這個時代的,他需要的人才隻是能幫他建廠培訓職工的人才。
目前大興市有兩個電子廠,大興電子一廠和大興電子二廠,這兩個廠子規模都不大,職工加起來也就不到五六百人,主要以生產電子原件為主,之前段雲製作的天線營銷就有很大一部分原件是使用了大興電子二廠的廉價次級品。
雖然說是次級品,但實際上經過篩選後,大部分電子原件都是可以使用的,因為電子元件質量問題,而需要返修的事情很少見,到目前為止也就隻有四台音箱出過問題。
段雲購買這些電子元件通過的是李菜頭,此人是大興電子二廠的一個正式工,雖然隻是個普通工人,但他的舅舅是廠裡的副廠長,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源源不斷的從廠裡運出次級品賣給段雲。
所以段雲下一步準備聯係一下李菜頭,請他出來吃頓飯,詢問一下他們電子二廠的事情。
有能耐培訓職工和獨立辦廠,最起碼也要車間主任或者廠裡的總工這級彆的人才。
國企的領導乾部通常是不會泄露本廠技術方麵的秘密的,另外國企的規定也不允許他們在外麵兼職。
但這些都不是問題,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段雲隻要價錢開得夠高,就沒有挖不到的牆角。
至於購買相關設備的事情,段雲現在還不著急,他的計劃是等到10月中旬參加完廣交會,通過和電子廠那邊的技術人員的協商,製定購買設備的清單。
段雲安頓完作坊這邊的事情後,開車返回了家中。
趁著這段時間廠裡不忙,段雲開始在家裡研究起新買的計算機來。
這台頭計算機,沒有windows界麵,隻能拿著dos裡麵的軟件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