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段雲等人進入代工廠所在的上部工業區時,一眼望去全部都是大片的廠房,沒有什麼亮眼的建築,不時有騎著自行車帶著鬥笠的農民經過,段雲甚至在路上還看到有當地人正在放牛,這裡顯然還是處於一個開發的初期。
不過讓段雲印象深刻的是這裡路邊商鋪生意非常好,早點攤上聚集了很多吃飯的年輕人,個個衣著光鮮,臉上帶著笑容,彼此間有說有笑,看起來非常輕鬆和愉快。
雖然此時的深圳還處於一個開發的初期,但能到這裡打工的年輕人無疑個個都是幸運兒。
當年能來深圳打工的人也是要經過層層篩選的。
80年代的深圳其實就是國家,外來資本和打工者相互依存的利益關係,就拿當時的蛇口工業區與外商訂立的勞務協議規定,每個打工著每月800元人民幣,提供假期宿舍和食堂等福利。
但實際上在分配時,一般打工者月基本工資是120元人民幣和120元港幣,外加浮動工資,如敬業獎“勤工”和花紅“超產獎”,另外還有60元人民幣暫時補貼,這樣的話當時在蛇口打工的工人每月實際數字大約在400人民幣左右。
這個工資數目是相當驚人的,在當時全國國企工人還領著三四十塊錢的工資時,在深圳這邊打工則可以拿到10倍以上的收入,這在當時的內地其他地區簡直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80年代的深圳也可以說是國家大時代巨變的縮影,無論是社會還是人,不管是價值觀還是思想,都跟著這個時代發生了強烈的巨變。
雖然目前的深圳看起來還比較平靜,但實際上已經是暗潮湧動,下海,國企改製,打破鐵飯碗,南下打工,生產線,加班,食堂,宿舍,拍拖,卡拉OK,春運,幾乎成為了一代年輕人的記憶。
李國勝這次走到的場子就是位於上步工業區的華發電子廠,這家廠子其實也是電子工業部在深圳出資設立的一家企業,目前主要生產收音機電風扇的產品,並在上海和廣州有自己的銷售網點。
不過華發電子廠目前的經營情況並不樂觀,他們廠生產的收音機和台式電風扇,雖然質量還算不錯,但由於國內同類產品競爭激烈,所以銷量一直上不去,之前曾經對產品進行過一次升級換代,然而提高成本和質量後,卻依舊打不開市場,以至於從去年下半年的時候,廠裡就已經出現了虧損情況。
本廠的拳頭產品遲遲帶不來效益,想賺錢的話接外包訂單也是一條好出路,所以李國勝頂著天音電子廠廣州辦事處負責人的身份來廠裡考察洽談時,也是得到了華發電子廠負責人的熱情接待。
目前天音低音炮音響廣告在全國熱播之後,轟動效應絲毫不遜色於燕舞收音機,一夜之間就成為了全國知名品牌,段雲這邊有訂單有銷路,而華發電子廠這邊有大量技術設備和工人,正好可以優勢互補,形成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