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985年,對段雲來說有著特彆的意義。
進入重生的第4個年頭,段雲終於可以放開手腳乾一番大的事業,他現在有資金,有技術,有人才,早已經完成了原始資金的積累,可以對接下來的人生進行一番大的規劃了。
85年的春節是2月20號,段雲今年新婚,肯定是要留在大興過春節的,但在這之前,他還需要出差去外地處理一些事情。
目前段雲手裡麵有120萬美元的外彙存留,段雲拿了這筆錢,當然不是為了存在銀行裡吃利息,而是要用這筆錢來引進一些國外的技術和設備。
目前段雲在深圳的電子廠生產線可以用簡陋來形容,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設備技術,基本上全部都是靠工人手工組裝,從核心技術上來說,門檻並不高,而且非常依賴當地的零部件供貨渠道。
之所以段雲的電子廠能賺錢,靠的還是國內的品牌效應和國外的專利,但是技術門檻低意味著必須要麵臨激烈的競爭,段雲不可能靠低音炮音響這一種產品長久的賺取豐厚的利潤。
這幾年正是國內家電產品的空白期,段雲不可能浪費過多的時間去一點一點的研發製造整個生產線,這是他一個人做不到的,而且等他做完之後,國內電子和家用電器市場也早已經變成群雄割據的狀況,產品從供不應求變成逐步飽和,錯過了能夠改變自己和企業命運的黃金時間,這是非常重大的戰略錯誤,段雲是不會犯這樣的錯誤的。
而從國外引進整條技術成熟生產線是最好的辦法,隻要生產線已進入國內,段雲很快就能製作出產品,賺到大筆的錢,這才是最現實的選擇。
事實上,到了1985年的時候,大量的生產線便開始陸續湧進國內,中國沿海城市迅速成為了國際產業轉移的下遊地帶,無論是對跨國公司還是中國來說,都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成百上千條彩電,冰箱線,洗衣機線和錄像機線正日以繼日的抓緊安裝,在這一年,中國家電業的“戰國時代”就要到來,速度成為了最重要的指標,早一天引進生產線就能早一天賺錢,任何家電產品都不愁賣,這種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麵是後市企業無法想象和夢寐以求的。
正因為如此,段雲才從王石的公司兌換了120萬美元的外彙存留,他就是要用這筆錢引進一條國外生產線。
段雲最初打算就是想引進一條日本錄音機生產線,為他將來生產國產隨身聽打基礎,而他的這個計劃必須儘早落實。
之前段雲在深圳的時候,曾經谘詢過王石,王石告知段雲他可以幫自己聯係香港那邊的外貿公司,引進日本生產線並不是一件難事,關鍵是要選對想要的生產線。
實際上歐美國家是很願意將生產線賣給中國的,當然他們不會把最好的生產線賣給中國,而是一些即將淘汰或已經淘汰的二手生產線。
當時在整個歐洲,中國的代表團手裡拿著想要的物品的清單,到處搜尋二手的工廠和設備,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而對歐洲的公司來說,這些設備如果不賣,要麼被毀掉,要麼閒置不用,而賣給中國則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項,最吸引人的是中國總是能夠付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