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創業者的天堂並非指的他們這些做實體產業的私營小廠,而是指的那些有的各種門路和灰色渠道的“倒爺”,深圳當前最賺錢的就是這些倒爺,至於像肖強,周江龍這樣的私營企業在賺錢方麵,連人家的腳脖子都夠不著。
所謂的倒爺就是內地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尤其是在價格雙軌製時代,一些人利用計劃內商品和計劃外商品的價格差彆,在市場上倒買倒賣有關商品進行牟利,被人們戲稱為“倒爺”。
80年代曾經流行這樣一句話:“10億人民9億倒還有1億在尋找”,由此可見,倒爺在那個年代是何等的熱門。
而在深圳特區成立之初,就有很多人開著貿易公司的名義,從事著各種倒爺的生意,包括和段雲合作的王石,其實就是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倒爺,而比他更賺錢的倒爺也是大有人在。
但是在實體企業這裡邊,私營小企業也從來不是政府重點扶持的對象,或者說政府最初的時候對這些私營企業並不重視。
一般來說,來深圳建廠的外資或者合資企業產品必須對外銷售,直到80年代中後期的時候,才允許他們一部分產品進行內銷。
而那些部署省屬的國有大型企業,才一直是深圳市政府重點扶持的企業,早期的深圳也給這些企業非常大的扶持,無論是政策還是稅收方麵,都遠比在內地寬鬆很多。
另外在80年代梁湘市長主政階段,深圳便與中國科學院合辦了國內最早的科技工業園,試圖把國家的科技成果以及技術先進的國有企業引進深圳,由此可見,大型國企一直是深圳市政府高新技術產業最優先發展的群體。
隻不過深圳市政府的這個政策實踐證明並不成功,國有企業的體製問題束縛了企業的創新動力和精神,而且是由於國內很多學者提出的所謂“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思維方式,也導致了深圳市政府這個政策的最終破產。
至於那些私營的小企業,總體來說深圳市政府並不重視,缺乏政策支持和稅收扶持,任其自生自滅,這其實才是深圳特區成立之初私營企業的真實狀況。
相對而言,段雲的電子廠和機械廠,因為有自有品牌和先進的生產設備,所以才會得到一些上級領導的重視,上次機械廠的開業典禮後,邱副市長當時承諾段雲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直接找他聯係,這是深圳其他私營企業業主都沒有的待遇,已經是相當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