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親筆信(1 / 2)

逆流1982 刀削麵加蛋 3316 字 2024-03-25

1億美元對於當時任何一家中國企業而言,都是一個非常驚人的天文數字。

按照1986年的外彙牌價,人民幣兌美元是3.74:1,但實際上黑市的價格早已經一美元兌換7~8塊錢的人民幣,甚至1:10的比例。

這麼換算下來,即便是按照外彙牌價,1億美元也將近4億人民幣,即便是像段雲這樣財大氣粗的企業,也很難拿出這筆錢來。

不過實際上東芝公司的報價並不算太離譜,因為中國早先從日本引進二手淘汰芯片生產線的時候,花費也是相當巨大的。

在 1986年,也就是今年年初的時候,電子工業部在廈門召開集成電路發展戰略研討會,提出“七五”(1986—1990年)期間我國集成電路技術的“531”發展戰略,即普及推廣以742廠為基點的5微米技術,同時開發3微米技術,攻關1微米技術。

計劃中要建立的南北三個微電子基地,投資預計無錫6億元、上海5億元、北京4億元。

但是由於資金沒有著落,北方基地規劃組工作一年多,寫成報告彙報後就宣布解散。上海也僅投不到5億元,由此可見就算是全國最為發達的北京和上海等地,想拿出幾億元投資芯片產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這項計劃中的幾億元資金,主要是用於購買國外的芯片生產線,因為目前國內二手芯片生產設備價格就是如此的高昂。

而段雲這次是和東芝合資辦廠,東芝不可能拿技術太過落後的設備賣給段雲,另外“ Fsh”閃存芯片本來就是東芝最新開發的前衛芯片技術,所以必須要采用一些當前國際上最先進的設備,否則的話,根本不可能批量生產出閃存芯片。

要不是因為東芝公司實在找不到肯購買這種芯片的廠家,他們是不會在中國設立合資企業的,按照他們利益最大化的思路,隻要這種芯片有一點點的銷售潛力,東芝公司早就獨立生產了,不會讓外人分得一杯羹。

所以既然東芝公司要賣給段雲一些比較先進的設備,價格自然不會便宜,這1億美元的報價,其實也是藤尾增岡努力爭取過來的。

“段君,關於生產線的價格問題,我也和我們副社長談過好幾次了,因為部分技術涉及到一些公司的機密,1億美元已經算是最低的技術轉讓價,最開始的時候社長要價2億美元,我已經儘力了……”藤尾增岡皺著眉頭說道。

“藤尾先生,我覺得貴公司應該放寬一些眼界,如果貴公司肯再把生產線價格降低一些的話,我保證在咱們合資企業投產三年內,至少可以讓貴公司拿到5,000萬美元以上的分紅,如果做不到的話,我願意交出企業的決策權,另外也不享受合資企業的分紅,咱們這個可以攜帶合同裡。”段雲頓了頓,接著說道:“但我的條件是你們這條生產線必須給我漲價一半,也就是5,000萬美元!”

“5,000萬美元……”

“藤尾先生,我已經拿出了我最大的誠意,實話和您說,5000萬美元目前是我所能承受的最大極限,再多的話,我可能也已經無能為力了。”段雲一攤手說道。

其實段雲心裡明白,目前東芝的這個閃存芯片技術在歐美國家根本沒有市場,在東芝公司內部也不受重視,至少在一兩年之內,他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買家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