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清流(2 / 2)

逆流1982 刀削麵加蛋 3566 字 2024-03-25

隻要能找到這樣的芯片大能,那麼段雲成立芯片研發中心的事情就會簡單很多,無非是再招一些高學曆的人才協助產品研發,而且如果這個大能還認識其他芯片研究的高級人才的話,那麼同樣可以吸納到團隊,這樣的話,你們的芯片研發中心就能夠快速組建完成,從而開始和國際芯片巨頭已經時間賽跑。

段雲這次確定的目標正是黃令儀,按照他前世對這位中國芯片研發大佬的記憶,她此時應該還在北京計算機二部專門研究微型計算機。

不過對於這次能不能邀請到黃令儀加盟自己的公司,段雲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最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黃令儀中科院計算機二部一個重要的技術研發人員,她本身也是國家乾部,讓她離開自己工作了大半輩子的中科院計算機二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這年頭的老人們傳統思想根深蒂固,鐵飯碗不是說扔就能扔的。

飛機在北京降落之後,段雲這次並不打算在北京的熟人,直接在北京的兆龍飯店住了下來。

黃令儀所在的中科院計算機二部就在中關村。

自1953年底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海澱區中關村竣工,此後十年間,中科院分布在北京的直屬研究機構逐漸向此處集中。到陳春先訪美的1978年,海澱區聚集了中國三十多所名牌大學、一百三十多家科研院所,人才密集度不遜於矽穀。

直到90年代的時候,中關村已經成為民企科技公司的創業熱土。

至1987年的時候,北京地區共有民營科技企業519家,占全國半壁江山,從業人數3萬多,大部分集中在中關村。

段雲這兩年每年都會來中關村這邊看一看,主要是購買一些電腦軟件和耗材,相比於1982年他第1次來中關村的時候,這裡的發展速度簡直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很多科技公司已經初具規模,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內地“矽穀”。

段雲當天晚上在酒店住了一晚上後,第2天就來到了位於中關村的中國科學院。

經過一番打聽,段雲終於得知黃令儀目前所在的計算機所。

其實在當前的中關村,早就已經有大量的中科院人員下海經商,並且已經蔚然成風,這其中就包括包括中國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陳春仙,以及聯想集團的創始人柳傳誌,

1980年10月23日,在北京市科協支持下,陳春先和紀世瀛等人來到中國科學院物理所一間十幾平方米,俗稱“雞窩”的後平房倉庫,開啟了拓荒之旅。打開門一看,裡麵結滿了蜘蛛網,塵土厚厚一層。他們先打掃了半天衛生,把雜物堆到裡邊,拉上一道塑料布隔開,占用了大約5平方米小半間房子,然後擺上一張帶抽屜的桌子。就這樣,“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悄無聲響地成立了,經營項目包括搞技術谘詢、舉辦技術培訓、為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牽線搭橋。

這個技術服務部,是北京乃至全國第一個民營科技公司的雛形,人稱“中關村的第一粒種子”,陳春先因此被譽為“中關村民營科技第一人”。

“第一個吃螃蟹”之舉往往備受質疑:“辦服務部就是為了撈錢,不貪汙才怪”“陳春先帶頭破壞中科院的科研秩序”“陳春先是中關村的科技二道販子”……1982年年初,打擊經濟領域嚴重犯罪活動開展以後,中科院物理所某些人竟把陳春先列為重點審查對象,議論、責難、誹謗、告狀、查賬、立案……接踵而來。

不過最終陳春先還是平安無事的過了這一關,而隨著國內下海熱潮的興起,中科院這個國家級研究部門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商業化起來,整個中關村光是掛名在中科院旗下的企業,就有20多家,其中很多中科院的院士和重要技術人員,也都開始走向了下海經商的道路。

而黃令儀則無疑是這些人中的一股“清流”,如今已經年屆50的她,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