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後,黃令儀等17名原中科院的研發人員坐上了飛往日本的飛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考察培訓和學習。
加上那15名有吳剛領隊的“青年軍”,段雲的芯片研發項目組已經有了33人規模,而段雲還在持續不斷的招人,但這次主要是以招微電子方麵的高學曆青年專業人才,而這些人一旦同意和段雲簽訂長期合同之後,立刻就會獲得前往日本考察學習的機會。
而就在這個時候,芯片廠的無塵車間也進入了安裝階段。
支付了450萬美元之後,第1批無塵車間空氣淨化和控溫設備已經由日方發貨,最快一個星期就能運到國內,而相關日方技術人員也會同時到達,協助相關設備的安裝工作。
而與此同時,去日本考察錄像機生產線的趙學武等人也回到了國內,拿到了三份備選方案,並對每一套錄像機生產線的價格性能以及其他的一些技術資料進行了分析,交給程清妍,讓她進行挑選。
對於錄像機技術,程清妍完全是個外行,他也隻能找自己的丈夫商量。
雖然之前夫妻倆人已經有了明確的分工,但在這種關鍵事情上,還是要靠段雲拍板定奪,程清妍現如今對丈夫的眼光也是深信不疑。
現在段雲已經讓自己的徒弟大軍和李芸配合,處理工地上的事情,而他也不用自己親自到現場監工,所以可以抽出一段時間幫助妻子分析選擇引進錄像機生產線的事情。
80年代日本錄像機的三大巨頭是日立,鬆下和三洋,雖然索尼公司最早研發出了民用錄像機,但是進入80年代後,他們在家用錄像機領域逐步被後來者趕超,日立,鬆下和三洋公司幾乎占據了日本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而這次引進錄音機生產線這三個方案,就是出的這三個廠家。
這三家廠子中生產線報價最低的是日立公司,即便如此,整條日立錄像機生產線也高達480萬美元,報價最高的是三洋電子,整條生產線價格為840萬美元,比日立公司高出了將近一倍。
不過分析這三家企業生產線的資料後,段雲果斷建議購買三洋電子的生產線,因為其他兩條生產線在日本屬於第2代生產線,隻有三洋電子的錄像機生產線是屬於第3代生產線,雖然和目前日本國產的錄像機相差了兩代,但是從產品功能和性能上來看,隻有三洋電子的錄像機生產線能夠生產出具有卡拉OK功能的產品,而其他兩家提供的生產線隻具有單純的錄放像功能,想要改裝成卡拉OK錄像機,還要對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產品也需要重新設計。
當初段雲想引進日本卡拉OK生產線原本就是要賺快錢,雖然他也可以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對產品進行改造,但起碼要耗費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另外還要花錢進行設備升級改造,而產品越早投放市場就能越快的回本,所以三洋電子的錄像機生產線,也就成了段雲唯一的選擇。
但850萬美元卻又讓程清妍感覺非常的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