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對天音芯片廠來說,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
隻是在芯片廠的生產車間中,60多名管理和技術人員聚集在一起,見證芯片上第1塊成品芯片的誕生。
吳剛等技術人員小心翼翼的操作著機器,開始進行全套的芯片生產流程。
段雲引進的這條芯片生產線是是具有完整矽晶片生產能力的,二氧化矽提純之後,切片得到矽晶片,然後進入下一步的製作階段。
有了矽圓片,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圓片上麵塗了一層光刻膠,然後通過照射腐蝕滲入再照射,再腐蝕,再滲入,不斷重複,像搭房子一樣搭出一個複雜的集成電路,這也就是一個芯片誕生的過程。
此時偌大的生產車間中,幾十人個個麵色凝重,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直在盯著機器的運轉,氣氛顯得非常緊張。
“啪嗒。”
隨著一聲清響,當吳剛從機器中取出加工好的芯片圓晶後,現場眾人頓時圍了過去。
儘管成品已經製作出來,但這並不意味著芯片的製作成功,接下來還要進行裝片,鍵合,塑封,電鍍,打碼,以及最後的成品電性測試,老化測試。
但無論如何,當眾人看到第1枚生產出來的芯片後,所有人都表現的非常激動,為了這一片芯片,天音電子的技術人員凝聚了太多時間和心血,現如今終於到了開花結果的階段。
“馬上拿去測試。”段雲拿起一個芯片看了一眼後,輕輕的放在了防塵盒裡,對身旁的吳剛說了一句。
“好的。”吳剛應了一聲後,立刻帶著第1批生產出來的芯片圓晶,裝入防塵盒後,前往了實驗室。
目前段雲彩用的是5英寸3微米的製程技術,每片矽晶圓的厚度是625微米,麵積112平方厘米,可以同時刻製74枚芯片,但由於邊角部分的芯片殘缺,加上一些不合格品,所以每個圓晶片,能夠產出58枚左右的芯片。
此外如果加工工藝不過關的話,性能不合格的芯片隻能當做廢品處理,這無疑會提高生產成本。
芯片的競爭實際上就是性能和成本的競爭,生產線正式投產,隻是走出了第1步,如何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提高合格率降低生產成本,這是一個芯片企業生存的關鍵。
但是在芯片企業中,想保持高的芯片成品合格率,是非常困難的。
就以段雲目前掌握了三微米芯片製程技術而言,每一個芯片加工完成,起碼要經過將近1000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