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像廳這類觀影場所幾乎都由個體私人經營,因囿於成本的投入限製,內部相關的環境裝置、硬件設施及服務條件也相對雜亂、簡陋、低廉。狹窄昏暗的小屋內,正前桌台上放置著一台電視機,中間空地上隨意擺列著一些板凳或椅子。廳外的門口牆麵懸掛或靠牆擺放著一個小黑板,上麵醒目地寫著電影放映的訊息,並作每日更新。內容除了影片片名之外,亦附有一些簡短誘人的宣傳廣告。
1985年,內地錄像營業性放映活動遍及各地城鄉,放映單位已有三萬多個,放映節目兩千多種,平均每個省、市、自治區有1000個以上。1990年前後,上海文化局係統下的錄像廳,日均每座收入為300元以上,年收入10萬元左右,全係統錄像廳一年收入總共為105萬元。到1990年,內地已經有了5至6萬個錄像廳,遠遠超過了同期電影院的數量。
同時,據一項不完全統計表明,1989年內地正規渠道共發行錄像節目700至800個,發行錄像帶1000多萬盒,總收入10億以上。還有消息說,1992年僅廣東某地生產與批發的盜版錄像帶收入近3個億。實際上,在錄像廳中,海外引進版,甚至是走私與盜版的錄像製品占據主導地位,是當時所有錄像廳的一個普遍情況。
而當時的盜版錄像帶,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於深圳八卦嶺這一片的錄像帶加工作坊。
當時這裡生產的主要是vhs錄像帶,也就是咱們常說的1/2錄像帶,還是端遊的錄像機,使用的正是vhs錄像帶。
“老板我沒聽錯吧?你是說,你要買20萬盤錄像帶!?”在有些悶熱嘈雜的錄像帶生產車間裡,當這裡的小老板,聽說段雲一口氣要訂購20萬盤錄像帶後,整個人都聽傻了。
一般來說,從八卦裡這邊購買錄像帶的二道販的比較多,有的是開錄像機租賃店,有的乾脆就是隻賣錄像帶,這些人一次購買兩三百盤,也有隻買十幾盤幾十盤的,拿到貨後都用一個蛇皮口袋裝好,然後坐火車回到當地販賣。
但是這個錄像帶生產車間的老板還是第1次遇到訂貨量這麼大的客戶,這幾乎已經超出了他們廠生產的能力,他們這個小錄像機作坊一年滿打滿算,也就隻能生產4~5萬盤左右。
“給你個大生意你都吃不下?”段雲拿起生產線上的一盤錄像帶看了一眼後,嘴角勾起說道。
“老板,你訂貨的數量實在太大了,我們就這一條生產線……”這個錄像帶場的老板麵露難色地咽了口唾沫,然後又滿臉堆笑著對段雲說道:“老板您貴姓?”
這個錄像帶廠的老板顯然懷疑段雲是否有能吃得下這批貨的財力,畢竟他們廠生產的錄像帶一盤空帶就要5塊錢,錄製好節目的就需要7塊錢,20萬盤起碼需要上百萬的資金,能拿得出這樣的一大筆錢的人在國內實在太罕見了。
“這是我的名片。”段雲說話間,從口袋裡掏出了自己的名片。
隻是接過名片看了一眼後,這個錄像帶廠的老板頓時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