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你們工作要注意勞逸結合,彆把自己累垮了,你們可是咱們公司技術方麵的頂梁柱。”段雲安頓了一句,接著說道:“另外我建議你們過年期間休息個一兩天,家人我都幫你們接過來,真要是把你們累壞了,那我可就成罪人了。”
“謝謝段經理。”黃令儀感激的說道。
“行了吧,那你們忙吧,我先去彆處看看。”
段雲說完,對眾人微微一笑,轉身離開了實驗室。
走出研發中心之後,段雲坐在自己的車裡,陷入了短暫的沉思。
儘管得到了黃令儀承諾的可以在年內完成NADA芯片的承諾,然而對段雲來說,如果想長期在國際芯片產業占據一席之地,它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而其中之一,就是要保證擁有製造芯片所需的最先進的光刻機。
說起光刻機,後世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荷蘭的阿斯麥公司。
其實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咱們國家就已經有了國產光刻機。
國產第1台光刻機GK-3型半自動接近式光刻機誕生於1977年,而那個時候荷蘭的阿斯麥連成立都沒有成立。
光刻機是大係統高精尖技術和工程極限高度融合的結晶,被譽為集成電路產業鏈“皇冠上的明珠”。
日本的尼康和佳能於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進入光刻機領域,中國利用光刻技術製造集成電路,大致也是始於同一時期。
但是中國的光刻機產業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1965年,我國第1塊集成電路在北京,石家莊和上海等地相繼問世,1974年9月第1次全國大規模集成電路工業會議召開,國家紀委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基礎材料攻關大會戰會議”上,擬定的目標是在1974年到1976年,突破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工藝裝備基礎材料等方麵的關鍵技術,司機部組織京滬電子工業會戰進行大規模集成電路及材料裝備研發,突破超威力鋼板,光刻膠超純淨試劑,高純度氣體磁場,偏轉電子束鍍膜機等材料裝備。
1975年12月第2次全國大規模集成電路會議在上海召開,1977年1月第3次全國大規模集成電路會議在貴州召開,這三次會議可以說直接導致了上世紀80年代前後,中科院係統電子部係統地方各研發單位光刻機成果的第1次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