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突圍(2 / 2)

逆流1982 刀削麵加蛋 3191 字 2024-03-25

其實金星社是韓國成立最早,技術最先進的電子公司。

當初戰後的韓國滿目瘡痍,生活用品奇缺,遑論在高新技術和電子製造領域有所建樹,興起的機會來臨。

金星社的前身是一家生產雪花膏和家用塑料製品的小公司,以“製造國民生活必需品”為己任,直到集團的創始人具仁會發現電子製造業的商機,成立了韓國最早的電子工業會社“金星社”。

通過從聯邦德國收集收音機組件,聘請德國技術人員來韓現場指導,金星舍隻用了10個月的時間就生產出韓國第一台真空管調幅收音機。

經過幾年的技術積累,金星舍又派遣了一批有經驗的工程師和技術員到日本日立公司學習技術,隨後在韓國率先推出了電風扇、冰箱、黑白電視機、空調、洗衣機等產品。

在當時提倡使用國貨的浪潮下,他們的產品銷售旺盛,獨占韓國家電產業的利潤,被譽為“家用電子之王”。

為了和三星集團競爭,金星舍也將目光瞄準了歐美市場,他們開始調整廉價質次的生產策略,這其實和段雲一開始采取的用低成本,低檔次的產品占領東南亞國家是一致的,隻不過三星社的產品,主要麵對的是歐美的低端用戶,在東南亞市場的開拓力度很小。

以至於當時流傳的這樣的說法:德國電器結實耐用,日本電器科技領先,韓國電器物美價廉,“Made In Korea”逐漸在歐美市場站穩了腳跟,三星和LG,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韓國製造雙子星”。

但是擺在韓國本土製造業麵前的問題是,它隻是美日企業一個簡單的、勞動力密集的組裝節點。

用OECD(世界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的話說就是,“他們隻是專門從事簡單的晶體管和ICs的組裝,用於出口,所需的材料和生產設備都是進口的。”

長期以來,因為關鍵原材料和技術掌握在日本和美國手中,金星社自主品牌的電子產品隻能依靠國內的貿易保護政策在國內占據一席之地,出口國外的產品都是組裝貨,日美廠商賺取了利潤的大頭,他們隻能賺個組裝費而已,而他們金星社掌握核心技術的自主品牌卻始終無法打入歐美日的高端電子市場。

因為不甘於一直給日美原材料供應商打工,金星社這些年也一直在尋找能夠突圍的辦法,不過想要打敗日本電子廠商,對於技術並不先進的金星社來說隻能劍走偏鋒,另辟蹊徑,希望能夠製作出一款獨一無二的產品。

而段雲的這種複讀機給了他們很大的啟示,尤其是在得知天音牌複讀機在中國國內市場取得了非常不錯的銷量之後,引起了金星社高層的高度重視,畢竟同屬於亞洲國家,而且韓國和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也都有學習外語的需求,所以這次金星社指派金城玄和電子技術部副部長前來天音電子廠洽談,商議合作的具體細節。

“按照我們副總裁的意思,他們想從你們廠先訂購10萬枚這種 Fsh閃存芯片,如果後期產品熱銷的話,還會增加訂貨量……”裴大世正色對段雲說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