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雲一直想用自己的閃存芯片開發固態硬盤SSD,不過從現階段來說,這是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這其中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技術和成本。
實際上,固態硬盤是在2000年之後,才逐漸在世界各地普及起來的,而在此之前,家用PC電腦使用的主要還是機械硬盤。
以1986年 IBM推出的386來說,這種PC使用的是9332機械硬盤,儲存量是35 MB,硬盤的價格也不過200多美元。
而段雲如果用自己生產的容量為1MB的NAND閃存芯片製作固態硬盤的話,至少需要幾十枚閃存顆粒,體積會變得非常巨大,而且價格也非常昂貴,哪怕按照一枚閃存芯片20美元的價格來算,也需要好幾百美元,成本遠遠高於機械硬盤,所以在閃存技術還沒有達到重大突破之前,用來生產 SSD根本就是不可行的事情。
可能在後世的很多人看來,一個硬盤才幾十M,放幾首MP3也就堆滿了,根本無法裝係統,然而事實上,當時的操作係統以及軟件的體積都非常小, DOS係統加上windows3.1和漢字係統,也就30MB不到,遊戲基本上就是幾兆而已,普通的應用軟件多數都是幾十KB。
至於說現在的多媒體時代,實際上是從IBM486/586以後才出現的,而在此之前,軟件開發工程師最大的挑戰並不在於內容,而在於如何節省空間。
不過目前的閃存芯片儘管不能用於PC硬盤的製作,但是通常會被用來保存設置信息,如在電腦裡的 BIOS, PDA,數碼相機中保存資料等等,尤其是這個年代的電腦 BIOS,NAND閃存芯片具有非常強的優勢。
段雲將產品在世界申請專利並且發布之後,他也希望能夠和國外的廠商進行合作,成為世界各大PC廠商的供應商。
實際上,在**十年代,除了美國的IBM之外,全球各國也都有各自的PC生產廠家,市場潛力還是非常巨大的。
但如果段雲無法和國際的廠商合作,那麼立足於本國的市場,依然有很大的潛力。
當前國內賣的最好的電腦無疑就是長城電腦,之前段雲已經和長城電腦建立了初步的合作關係,不過這種合作關係隻是一個口頭協議而已,還並沒有開始實質性的合作,下一步,段雲就打算和長城電腦公司商議合作的具體事宜。
儘管在世界PC電腦市場上, IBM是絕對的霸主,不過由於國內采取的關稅保護政策,使得國內的電子廠商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其實說起來,如果段雲的天音集團是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話,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力可言,無論從集成電路方麵的技術,還是其他產品的研發生產,天音集團的產品都無法和美國日本的產品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