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USB是一種標準,目的就是為了讓數據的傳輸能夠得更快,從而實現電腦數據傳輸質的飛躍……”段雲頓了頓,接著說道:“如果這個項目能夠研發成功,那麼將來咱們國產PC將會在世界 PC市場上,占據一個主導的地位,長城電腦也可以賣到國外。”
段雲深知USB標準對電腦發展的重要意義,而且這也是個有巨大商業潛力的專利項目。
前世的2015 年 11 月 15 日 USB 技術問世 20 周年,全球有超過 100 億台設備正在使用 USB 傳輸資料,做為這項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發明者,Ajay Bhatt 在過去 20 年終卻沒有透過 USB 技術專利賺過錢,這位 Intel 的首席係統工程師表示,研發 USB 技術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給科技產業帶來改變。
其實如果 USB的發明者想要靠這種專利收費的話,那麼他現在早已經成為了億萬富翁,然而他當時的考慮是這項專利最多值4,000萬美元,卻沒有想到最終的結果是USB的專利遠遠超出了這個價值。
段雲的天音集團如果能夠掌握這條專利的話,一旦將技術推廣出去,每年收取的專利費也將會是一個天文數字,完全不用他自己的企業生產,隻需要坐地收錢即可。
而且段雲如果為了推廣速度的考慮,放棄收取專利費,他也可以憑借這條專利和其他廠商交換一些利益,比如成為國際知名PC廠商的供貨商,利用電子元器件的供應,同樣可以賺到豐厚的利潤。
不過當初研發USB標準的時候,可以說是全球合作的一個體現。
當時的USB IF由來自五家美國,一家日本,一家加拿大的七家公司組成。
它們分彆是康柏(2001年被惠普收購),英特爾,微軟,NEC,北方電信(搞WIMAX搞破產那個),DEC(1998年被康柏收購)和IBM,七家公司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就連唯一的日本公司NEC,那也是當初日本電腦不可動搖的老大,依靠自己的PC係統和微軟分庭抗禮的存在。
段雲在國內是找不到這麼多實力雄厚的合作夥伴的,唯一一家能夠有實力合作的也就隻有眼下的長城電腦,但是這家企業本質上其實也是一個組裝工廠,他們從日本那邊購買核心芯片和元器件,然後在北京738廠組裝,靠著關稅保護,長城電腦要比進口電腦便宜幾千塊錢,國外的進口電腦一台要3萬多元,而長城電腦隻要24,000元,價格上的優勢,才是長城電腦在國內暢銷的最主要因素。
不過段雲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他有前世的技術積累,對於USB的設計原理是非常了解的,隻要他主持項目的研發,那麼USB就能夠很快便是。
“這麼厲害嗎?”聽到段雲這麼說,王之有些將信將疑。
王之是原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副局長,當年他領著0520電腦開發組,創辦長城公司,隨後的4年時間內,在進口許可證製度的保護下,長城活得非常滋潤。
但實際上王之本身來說並不是技術出身,他對電腦技術方麵的了解比較膚淺,乃至於多年以後,王之坦言,在長城電腦輝煌的那些年,玩的最漂亮的是資本運作,而不是IT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