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柳傳誌和倪光南的第2天,段雲就接到了一個跨洋電話,這個電話來自於《科學美國人》雜誌社。
段雲接到這個電話是在晚上9點多的時候,由於中國和美國有12個小時的時差,所以美國那邊是早上9點打來的電話。
打電話的人是這個雜誌社副主編克魯斯卡特,在電話中,克魯斯先是對天音集團的投稿表示感謝,尤其是關於NAND芯片的介紹,讓他非常感興趣,他很想來中國參觀一下天音集團的芯片生產廠,並且實地驗證一下NAND芯片的真實性的。
《科學美國人》是美國的一本科普雜誌,始於1845年8月28日,起先每周出版,後改為每月出,一直以來都是作為《自然》雜誌的姐妹出版物。
《科學美國人》涵蓋的訴訟包括企業主高級經理人,決策者和意見領袖,有151位諾貝爾獎得主撰稿,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科學家,比如愛因斯坦,他曾經在168年前投過稿。
《科學美國人》在最近這半個世紀來,一直很關注電子產業的發展,早年蘋果電腦和IBM電腦的發布,通過這家雜誌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後來包括一些國際科技創新,也會以投稿的方式,在這家雜誌上發布新產品宣傳。
毫無疑問,NAND芯片的發明,對於世界集成電路發展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而《科學美國人》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提出要來段雲的工廠參觀,並且驗證這種芯片的真實性能。
在電話中,段雲很乾脆的答應了克魯斯的請求,並表示歡迎他們來中國參觀。
對段雲來說,如果關於NAND芯片的文章能夠發表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並且芯片的性能能夠獲得組編以及相關專家的認可,那麼對於整個芯片產業來說,肯定會造成一定的轟動效應,而到了那個時候,說不定就有國際的廠商能夠尋求段雲的企業進行合作。
另外如果這篇文章發表,那麼多人將會創造一個曆史,因為在《科學美國人》創刊近一個半世紀以來,還是第1次有中國的企業和個人在上麵發表文章,這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事情,意味著中國高科技將會第1次進入國際電子產業的視線中。
和克魯斯短暫的交談之後,段雲就放下電話。
原本段雲以為克魯斯最快也要一個星期後才能來到中國,然而對方的形成卻比段雲想象的要早得多。
接到克魯斯電話的第3天,對方就已經帶著一個專家團隊,坐飛機來到了廣州。
除了《科學美國人》雜誌社的副主編和兩名專職編輯之外,還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專家團隊,他們分彆是來自美國普林頓大學微電子工程係的教授羅賓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學院的4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