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出海(1 / 2)

逆流1982 刀削麵加蛋 3107 字 2024-03-25

在80年代,對於任何一家中國企業來說,想邁出國門,將自己的產品推向全世界,都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也正是因為如此,“出海”,成為了每一個中國企業的夢想。

在80年代,中國內地第1家走向世界的公司是杭州的萬向節廠。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魯冠球就認識到,走向世界是戰場,也是歸宿。“從長遠來看,企業最終麵臨的是國際市場。”

作為第一家零部件出口美國主流生產線,第一家擁有外經、外貿、外事權,第一家收購美國上市公司的鄉鎮企業,萬向是踏著改革開放的節拍,一路前行,從“田野”走向了世界。

但除了萬向節廠之外,內地其他“出海”的企業卻寥寥無幾,絕大部分出口企業隻能做一些加工和產品利潤附加值低的產品,中國產品在世界發達國家廠商看來,就是低端廉價的代名詞。

段雲想要在國際pc產業占據一席之地,如何邁出第1步是非常關鍵的,甚至可以說是關乎到天音集團未來發展的長期戰略。

ibm公司目前處於一個衰落的階段,曾經在pc電腦產業霸主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出貨量也連年減少,但毋庸置疑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ibm電腦作為一種開放性的平台,儘管他不如以前那麼賺錢,但是它在整個pc產業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如果段雲這是開發出來的nand閃存芯片能夠運用到ibm電腦上,那也就意味著天音芯片廠的實力得到了認可和肯定,而如果這種芯片表現優異的話,那麼其他廠家為了避免技術落後而被迫出局,唯一能做的也就隻有采用同樣的芯片。

這也正是段雲寧可少賺錢,也要將這種芯片技術低價授權給ibm的重要原因,為的就是通過ibm打響天音集團的世界知名度。

而且對段雲而言,目前開發出來的這種三微米製程的nand閃存芯片隻是一種過渡產品,最大的價值還是在於鍛煉了研發團隊,段雲真正關注的是一微米製程的nand芯片,這才是可以讓段雲賺到豐厚利潤的產品。

而到了那一刻,段雲才稱得上是真正在世界儲存芯片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並且和世界先進技術同步,甚至在某些方麵能夠完成超越。

實際上80年代中後期國內和世界先進集成電路技術的水平差距並不算大,如果段雲能在90年代之前完成他的計劃,那麼至少還可以把韓國和台灣的廠商踩在腳下,然後通過長期的投入和技術人才的引進,最終實現超越美日集成電路產業技術的目標。

“你自己看著辦吧。”程清妍丟下這句話後,便不再糾纏這件事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