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想發展國產重卡,難度還是相當大的。
90年代國內的重型車就主要集中在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公司旗下的4家企業,分彆是濟南重汽,陝西汽車製造廠,四川汽車製造廠(現上汽依維柯紅岩)以及河北長征汽車製造公司(太拖拉)。4家企業的產品占據了當時國內重卡市場的大部分市場份額。
不過在90年代初的時候,國內唯一能夠量產重型卡車的也隻有濟南汽車廠的斯太爾重卡以及河北長征汽車廠的太拖拉重卡,前者價格昂貴,故障率高,後者產量小可靠性差,所以從這方麵來說,90年代初的中國重卡行業實力太過薄弱,並不具備什麼競爭力,段雲想在這方麵有所建樹,項目難度會比輕卡和中重卡要小得多。
蘇聯的重卡還是非常厲害的,雖然他們在機械力學方麵的技術不如歐美,但卻有自己另辟蹊徑的設計,而且在汽車載重量和適應極寒環境的性能,在全世界也是獨占鼇頭的。
在蘇聯國內,能夠生產12噸以上的重型卡車的工廠有很多,而這其中有6家是特彆出名的。
這6家企業分彆是白俄羅斯明斯克汽車廠,烏裡揚諾夫汽車廠,烏拉爾汽車廠,高爾基汽車廠,伏龍芝汽車裝配廠,裡沃夫汽車廠,以及克裡米尼楚格汽車廠。
這幾家重型汽車廠年產量能達到萬輛左右,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白俄羅斯汽車廠,他幾乎占據了蘇聯重卡產量的1/3。
蘇聯除了重卡產量巨大,載重量也是相當的驚人,有的車型額定載重量甚至能達到噸左右,但是局限載重量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一部分用於軍事武器的載具,其他的則全部用於運輸礦產。
之前受段雲的天音集團邀請來華的蘇聯汽車專家中,有很多都是蘇聯重卡汽車生產廠的技術人員和高級工程師,其中有兩名還是白俄羅斯明斯克汽車廠的核心技術人員,其中一人已經表達了願意來華工作的意願,段雲也對他承諾了很高的薪資福利待遇。
除此之外,還有蘇聯的幾十名來自其他重型卡車生產企業的技術人員已經表達了來華工作意願,並且和段雲私下裡簽訂了工作合同,估計再過一段時間,他們就能處理完國內的事情,正式成為天音集團的員工。
這些蘇聯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到來,將能夠讓段雲迅速掌握蘇聯重型卡車的核心技術,並且在此基礎上,研發出能夠更適合國內需求的重型卡車。
不過段雲雖然可以大規模的引進蘇聯專家,但是蘇聯的工廠和設備是無法引進的,因為蘇聯畢竟是社會主義國家,幾個大型的重卡生產企業都屬於國有,而且從生產線的設備和技術方麵,對比於歐美也稍顯落後,所以引進蘇聯的汽車生產線和設備,難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價值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