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段雲和趙希友,以及沈陽市市委辦公廳副主任劉東海在北京大飯店碰頭之後,隨即一起坐上飛機,前往了去瑞典考察的路途。
段雲和趙希友是比較熟悉的,但卻是第1次和劉東海打交道,見麵後,劉東海對段雲表現的也非常熱情,幾人在酒店最後一晚吃飯的時候,段雲和劉東海聊了很多的事情。
劉東海在沈陽市政府裡算是一個少壯派,年齡還不到40,為人精明能乾,而且據說他的父親是黑龍江抗戰的老紅軍,曾經擔任過某部隊的團長,家風比較嚴格,所以劉東海本人作風比較勤儉,由於工作出色,隻用了10多年時間,就從一個黑龍江某某縣的辦事員,調任到了沈陽市政府,做出了很多值得稱道的政績。
而且讓段雲感到意外的是,這個劉東海外語水平很高,完全是他自學的,除了英語,俄語的水平也不錯,達到了完全可以和外國人無障礙交流的程度。
在兩人見麵之前,劉東海就對段雲的事跡有了很多的了解,甚至以前在市委會議上,他還專門以段雲的天音集團為例,主張加大扶持沈陽當地的民營企業發展,認為民營經濟將來會成為沈陽經濟的一個支柱,在政府製定相關政策上,必須要有所傾斜。
除此之外,劉東海還提出要對國營企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對本市的一些重點國企進行“鬆綁”,允許他們實行承包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走市場化公司製的道路。
能提出這樣的建議,是需要很大勇氣的,畢竟東北是全國的重工業基地,光沈陽這邊,就有上百萬的國企職工,在這樣一個計劃體製根深蒂固的城市,敢於提出加大扶持民營企業的口號,這是要冒很大政治風險的。
但實際上在90年代的時候,國企改革的呼聲是越來越高,很多地方國營企業的經營狀況與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國企改革走向新的方向。概括地講,這個時期國營企業產權改革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抓大放小”。
年代推行的“放權讓利”“經營承包製”等漸進式改革的紅利釋放殆儘,國營企業的經營績效從90年代初出現了惡化傾向。
80年代的時候,很多國企通過實行“承包製”,獲得了豐厚的市場回報,湧現出了諸如像馬勝利,步鑫生這樣的傳奇人物。
1984年,馬勝利邁出“國企承包”第一步,他帶領石家莊造紙廠扭虧為盈、利潤翻番。到上世紀80年代末,連年虧損的工廠已經搖身一變,成了效益大戶,石家莊造紙廠也借改革之勢成為了全國明星企業。人們稱廠長馬勝利締造了“一包就靈”神話。全國各地紛紛提出“向馬勝利學習”的口號,榮譽如雪片般飛來,馬勝利的聲音也響徹全中國。
不過到了80年代末的時候,“企業承包”的紅利逐漸喪失殆儘,包括馬勝利的造紙集團破產倒閉,4年後,馬勝利被上級領導的一個口頭命令提前免職退休,國營企業的承包神話也徹底被打破。
對於這件事劉東海也進行過深入分析,在他看來,馬勝利的失敗主要源於他的盲目擴張,管理存在漏洞,以及缺乏持續性的創新,也正是因為如此,劉東海才提出了國有企業公司化的改革。
所謂的國有企業公司製改革,主要是指將傳統國企改組為符合現代企業製度要求、規範的公司製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