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兗州知府(1 / 2)

明王首輔 陳證道 3551 字 9個月前

欽差大船鼓足風帆破浪前進,過臨清,穿聊城,當天便駛出運河,進入黃河,然後逆流而上,當天晚上在野渡停靠了一晚,第二天繼續西進,終於在下午時份抵達了目的地——壽張縣碼頭。

這次黃河缺堤的地段就在壽張縣上遊百裡,其中以範縣、濮州、鄆城、曹州(今菏澤)等地區受災最嚴重,壽張縣這裡影響倒是較小。

欽差大船在碼頭停穩搭上跳板,由錦衣衛千戶陸興(陸炳之父)率領的五百名錦衣衛魚貫而出,分立在碼頭道路兩旁,一個個手按繡春刀柄,殺氣騰騰。

蕭淮、徐晉、黃錦三名欽差隨後從船上下來,早就等候在碼頭上的地方官員立即迎了上前行禮,為首者正是兗州府知府宋馳,另外還有兗州府同知張文升,兗州衛指揮使趙逢春,壽張縣縣令馬德炳,以及壽張縣衙的一眾屬官。

宋弛約莫五十許歲,國字口臉,頜下留著長須,生得倒是儀表堂堂,一臉的正氣,帶頭向著蕭淮和徐晉等行禮:“下官兗州知府宋弛,參見欽差大人。”

其他地方官僚也紛紛行禮自報家門,徐晉默默地把這些人的官職和名字記住,今後一段時間就得跟這些人打交道了。

頗此寒暄了片刻,互相介紹完畢,壽張縣令馬德炳便陪笑著道:“幾位欽差大人一路勞頓,下官已經著人準備了酒宴為諸位接風洗塵,下榻的地方也準備好了,幾位欽差大人隨時可以入住休息。”

蕭淮擺了擺手,沉聲道:“本官是奉皇命前來賑災,不是來這裡享樂的,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接風宴什麼的就免了,馬上帶本官去查看本縣的糧倉,若有虧空,彆怪本官不客氣。”

在場的官員都凜然色變,傳言蕭淮剛正不阿,眼裡揉不得沙子,看來果然不假,剛到就要查糧倉,真個來者不善啊!

馬德炳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一臉尷尬,麵上一陣紅一陣白。兗州知府宋馳倒是淡定地道:“下官已經查驗過了,壽張縣的常平倉庫存糧兩萬石並無虧空,蕭大人若不信可隨本官進城查看。”

蕭淮點頭道:“眼前為實,本官自然要親自查看過的,帶路!”

於是,徐晉等在一眾本地官員的簇擁下進了壽張縣城。

正所謂:國無三年積蓄,曰國非其國。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國家若無三年以上的糧食儲備,那便不算國家了。明太祖朱元璋也曾經對戶部說過:“經國之要,兵食為先,國家糧儲,不可無備。”

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對糧食儲備相當重視,大明朝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糧食儲備製度。

大明的糧倉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國家糧倉,二類是地方糧倉。國家糧倉儲備的糧食主要是提供給軍隊,以及支付給官員藩王的俸祿,而地方的糧倉喚作常平倉,主要用來賑災和平抑物價等不時之需。

然而,正所謂財帛動人心,在生產力落後的封建社會,糧食就等於白花花的銀子,地方常平倉中堆積如山的糧食著實令人眼饞,難免有人把主意打到這上麵,偷偷地將倉庫中的糧食運出來轉賣牟利,然後再想辦法慢慢把賬麵抹平。譬如利用鼠食、生蟲、發黴等耗損為借口,又或者趁著糧食豐收,低價購入糧食補倉等等。

大明立國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吏治腐敗已經相當嚴重,地主官盜賣常平倉糧食已經是官場上半公開的秘密,甚至形成一條自上而下的利益鏈,所以隻要不是突發的特殊情況,都能掩蓋糊弄過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