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大興教育(2 / 2)

大明匠相 南極 4218 字 9個月前

籌建這些學院,由大明朝廷和這些商行共同出資,這些相關的機構出師資,很快就將這些學院的班子搭建起來。

為了平衡各地的辦學,這些學院沒有全部集中到北京來,而是被分布到了交通比較發達的各個省會城市。

與此同時,和這些各種商行工廠有關各種職業培訓學校也都紛紛建立起來。其實以前這些工廠和商行都有培訓體製,但是大多是采用廠內師父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在李峰的牽頭下,朝廷和這些工廠共同出資,建立這些職業培訓學校。這些職業培訓學校,將會大量培養技術工人,例如車工鉗工一類工廠繼續的技術工人,還有司機、農業工人等等。

之所以采用這種方式,李峰就是希望能夠大批量地培養足夠的產業工人。隻有達到了一定的數量之後,大明才能完全走上工業化的軌道。

在這個過程中,朝鮮的行政調整也完畢了。

朝鮮被劃分成了三個省份——朝北、朝中、朝南,並且大明的官員已經開始大量配置。

這一次,朝鮮幾乎是在一片白地上重建,和當初遼東一樣,官府采用了遼東的新官僚體係。這種新的官僚體係,是完全基於工業化的功能而設置的,在遼東試行之後,完全可行,而且取得了驚人的高效。現在遼東的工業化水平已經後來居上,成了僅僅次於北京的發達省份。因此,在之後陝北的叛亂結束後,那裡的官府也進行了相應的改製。但是陝北的改製是不徹底的,還保留了舊官僚的特征。不過這次朝鮮卻是完全照搬了遼東的體質,因此在今後的幾年之內,遼東和朝鮮半島的工業和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很快就成了大明最璀璨的發達地區。

這一係列的變革,來的是如此之快,以至於位於江南的士大夫階層根本沒有來得及反應過來,就發現忽然之間,他們在大明的半壁江山沒有了。

在朝廷上,那些士大夫雖然還占據著翰林院、都察院、鴻臚寺等地方,可是這些地方卻都是實實在在的清水衙門,沒有多大的權力,至少在大明的重大決策上,都難以插手。

而且,現在遼東,陝北、天津等地,官府改製後,招收官吏的時候,基本上就不要傳統的文人,而隻招收皇家學院出來的學生,這讓那些士大夫們憤怒不已。

在經濟上,工業商業和遠洋貿易已經占據了大明的大半壁江山,以前隻能由他們那些傳統士大夫階層壟斷的海上貿易,被各種海外貿易公司擠占了。而且,以前,他們這些士大夫享有的特權沒有了,雖然他們的地還是沒有征稅,但是無數的農民跑出去做工,願意給他們種田的人越來越少了。他們兼並了許多土地,如今隻好出高價來買蒸汽拖拉機。但是即使這樣,勞動力也是十分短缺。畢竟,許多人還是願意去做工,每個月都有工錢,還能享受在城裡舒適的生活。

還有一件事情對這些士大夫們打擊特彆大。那就是他們以前的收入來源,除了海上特權的貿易之外,就是土地上的糧食收入,還有江南的手工業。

但是今年,隨著澳洲糧食的豐收,大量運回國內來,導致國內的糧價在春節後是不停地下落。這讓那些囤積了大量糧食的大地主和士紳們嚇呆了,若是糧食就此爛在手裡,那可如何是好?還有一點,就是在沈陽的紡織廠已經生產出了優質的棉布和羊毛織物。那些價格低廉,質量上乘的紡織品,源源不斷地衝擊著江南的這些小型作坊,許多作坊紛紛倒閉。對於那些手工作坊的工人來說,作坊倒閉了,他們換一個工作就可以了,甚至可以坐火車或者是輪船到遼東去找工作。但是對於那些士大夫來說,這些作坊的破產卻是致命的。放佛一夜之間,那些沒有跟上曆史潮流的士大夫階層,被這個時代拋棄了。但是,任何一個階級,他們都不可能會自動退出曆史的舞台,他們要反抗,要做垂死的掙紮。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