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玄武門(2 / 2)

長孫皇後側過臉偷笑,這樣才好呢。後人對這件事的敘述語氣這樣戲謔,並不在意陛下殺兄脅父,亦不認為此舉有錯,隻是隨意而散漫地吐露它。

·

天幕下許多人又陷入一番爭論,唾罵李世民無君無父、道德敗壞、不堪為君的學究和秦王不爭便死、能者居上的書生吵得沸反盈天,認為此是人倫慘案者有之,說是正常政治鬥爭的亦有之。

李建成人還站在朝上,心已經跳出長安城了。他看著站在麵前溫和微笑的李世民,心中隻想他能那樣輕易地帶許多人埋伏於玄武門,但守衛不覺有異,大臣們不覺有異,當天陪父親遊湖的臣子們甚至還在兩個皇子身死後幫腔……

秦王的勢力,不知不覺中已經深入至此了麼?

太子看向皇位之上的人,他知道自己從來都無法真正和這個弟弟抗衡,除了嫡長的名頭,依仗的還是父親。但陛下麵容蒼老,須發皆白,看完天幕隻長歎一口氣,向他投來無奈又悲憫的眼神。

乾坤已定。

【本來想要個體麵,當爹的和當哥哥的裝聾作啞有什麼辦法,現在好了,搞得大家都不高興。

說人話沒人聽,隻能動用真家夥。這場政變看似突然,細察就會發現,秦王並非沒有政治準備,說得誇張點,太子齊王和在如來佛手心蹦躂沒什麼區彆。

過去這些年,李世民憑借自己實打實的軍功和天策上將府之類的機構招攬了許多英才,幕僚追隨他,曾經的敵人認可他,長安城也在他的部署下被滲透得像個篩子。

李建成身邊的間諜不說了,就說玄武門當天,守門的常何是他的人,守門的敬君弘挺身而出和東宮打起來了。高士廉釋放在押囚犯,發了兵甲讓他們去芳林門配合李世民,然而那麼老長一段路,那麼多抄著家夥被放出來的囚犯,甚至都沒人和李淵這個做皇帝的吱一聲。

換言之,朝中眾人心知肚明,也沒有人出來攔一攔,大家非常默契地集體失明失聰,讓秦王帶著他的臣子們完成了這場政變。

而武將呢?好家夥那更是老熟人了,李靖當時在打突厥,IP不在長安,但他當年也是說過“大王以功高被疑,靖等請申犬馬之力”的,李勣同樣,大家心照不宣,自己都想幫著乾點啥。

玄武門有兵器碰撞之聲,太子何故謀反?哦,是秦王在殺太子啊,那沒事了。

就問這樣的逆風局,李淵和李建成能怎麼辦吧。後世也有把這位隱太子抬入網廟十哲的,認為他要真登基了功績不亞於唐太宗,李世民敗壞人倫給大唐皇室做了超壞的例子——講道理,剛剛經過五胡亂華、南北朝和他隋的亂世,死了的皇帝能堆成山,宮廷政變這種控製在上層內部不影響百姓的操作已經很不錯了。

再者,要說李世民開了什麼頭,人家開國打天下你不學,廣開言路你不學,愛民如子你不學,好的全都不學,光認得玄武門幾個字了是吧?】

曆代欲學那唐太宗也來上一出“玄武門之變”的皇子皇女都尷尬地笑了笑,坐回了原位。

曹操冷著臉,想魏晉還有他們曹氏皇帝被司馬氏在光天化日之下當街弑殺呢,司馬家癡呆小兒更是被一群宗室踢來扔去,外族入關人性淪喪,他光聽天幕講解都知道如此時局下有為之人會如何爭先。

他瞥了眼陪坐的小皇帝,亂世後的掌權者,要的可不是優柔寡斷。

·

唐宮不以為意者卻甚多。太宗英明如此,後人豈能輕易比肩,開國之功是沒有了,但他們上位後何嘗不能再做個虛心納諫的聖明天子?兄弟姊妹沒幾個好貨,這江山自然要給最合適的人,焉知此人不是自己?

苦海滔滔,能回身者早登岸了,留下的俱是執迷不醒之人。

【玄武門一變,上位的是千古之君唐太宗。經常有人說李世民非常悔恨把哥哥殺了,但翻一下史書,人家在玄武門賜宴都不止一次好吧。

請看他寫的五言排律《春日玄武門宴群臣》,娛賓歌湛露,廣樂奏鈞天,很開心開party,最後還在考慮國家大事,根本沒在怕的。

但曆史有時候就很莫名,汲取了父輩經驗教訓的李世民對自己的兒子們加以厚愛,又在中年時再次麵臨了古今明君同樣煩惱的繼承人問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