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大宋 大宋(2 / 2)

說一千道一萬,這樁迷案至今也沒有得到解答,真相如何,除了當事人無人清楚。問題還在自身: 曆史上權力繼承交接有問題的多了去了,趙二這個皇帝要是當得好,誰沒事兒在背後蛐蛐你咋上位的?】

本以為自家事已過,李世民摟著李治正看天幕,聽得宋祖死因眉頭一跳,捕捉到“心腦血管疾病”這一關鍵詞,示意太醫上前。

魚肉與酒……肥甘厚味便不用再吃了,自天幕說完長孫皇後的風疾,他們一家便粗粗調整了日常飲食,以湯藥溫養身體,如今看來還得多食素菜,學武將添些運動。

天子懷著一段焦躁心思,自是憂慮不安,李治聽到此處對李泰投去難以言喻的憐憫目光: 今日起他便無酒肉可食了,在父親定下他與長兄如何安置前,大約都得被拘在宮中操練。

兒子們在練武場摔摔打打,帝王自尋工匠給皇後做了把合適的小弓藏著,待日後親手教她。

·

氣氛沉鬱,天幕寥寥幾句說得大宋曆代皇帝幾欲暈厥,雖說也提出了太宗是順理成章繼位的猜想,但到底也沒有堅決駁斥得位不正論調,懸案懸案,後世可知這二字要引起多少風波!

雖說把握好太//祖一脈皇位便不會動搖,但上至大夫下至小民,最感興趣的還是波瀾詭譎的內宮疑雲,本朝重教化風氣,難道能封了所有人的嘴麼?自今日起,太宗怕是要提前許多年背上這好壞參半的名聲了。

·

紫袍相公斂手而望,後世既然對太//祖太宗事如此感興趣,是否會論起祖宗主張,比較彼時與今時的大宋?

那時再叩高殿,問堂上諸公,祖宗之法可變否?

【太//祖趙匡胤是逐退群星與殘月的豪傑,太宗卻是文人皇帝,書法上乘,文治頗佳,但愛在軍事上瞎比劃。

比如著名的“將從中禦”,調兵的權力在樞密院,三衙管兵,出兵由皇帝任命武將。有戰事時天子“從中降詔,授以方略,或賜以陣圖”,又以文臣任統兵官,督率武將。

怎麼說呢,他哥當年雖然也控製軍隊,但太//祖畢竟是親手打天下的,討伐南唐時也給了主將先斬後奏之權,就問趙二哪來的這種紙上談兵的自信吧。

他這麼一搞,軍權確實收回帝王手中了,屬下黃袍加身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軍隊的靈活機動性也隨之削弱。

大約是為了樹立個人威望,證明自己不輸兄長,抑或是真的想鼓舞軍心,趙光義提出禦駕親征。出發點是好的,奪回燕雲十六州,但他最好還是彆出發。

剛滅完北漢,都沒犒賞三軍就和遼人對上,宋軍圍攻幽州城不下,將士多怠,疲憊非常。後三麵受敵,潰不成軍,死者萬餘,而天子坐上了近臣找來的小驢車,一路南逃,轉進如風,狂奔至涿州。

曆史要辯證看,我們當然不能直接定性說趙光義是個爛皇帝,他在某些方麵做得不錯。但沒辦法,子孫大部分都在拖後腿,而本人除了基因也確實有些方麵特彆拉,太宗陛下的身後名自然複雜起來。

宋史於太宗本紀讚曰: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誌。

偉人讀史,在這一句旁批注: 但無能。】

趙匡胤沒能忍住,把弟弟拎到麵前:“想收攏兵權朕明白,但你做的都是什麼事?若將在外要束手束腳,被不懂兵的人督率,根據皇帝給的圖策才能打,那大宋還打個什麼仗!”

被兄長死死壓製的趙光義訥訥:“我看官家也輕武人……”

“你也知道那是輕武,”皇帝簡直要被氣笑,“五代多驕悍之兵,隻要有軍威便可強得天下,柴榮臨終都要將李重進他們調離,何況大宋初立。輕武事、轉軍策確實必要,但誰像你這麼胡來一通,難道往日我出征時你光顧著躺在家中研製毒藥?”

這個弟弟要出頭,要證明他比自己強,工於心計他都可以不計較,甚至身死的原因也能暫時擱置,但他無法忍受趙光義在兵事上的愚蠢,這樣的愚蠢會葬送王朝。

“禦駕親征,卻乘驢車而逃。你把軍心置於何處,大宋的天子若是這麼個軟骨頭的東西,無怪乎會有天幕之前說的‘雪鄉二聖’,祖宗都立不起,何況後人!”

無能……已登基的趙光義在皇位上冷笑,兄長做的便高明到哪裡去麼,儘削方鎮兵權,更戍之法也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在位之人屢動軍製,為的還不是自己手中權力,天幕卻隻指摘他一人。

·

趙氏兄弟所思所想影響不到旁人,天幕下善戰者皆被宋太祖的行為震撼,隻歎大宋將軍不易,狄青長歎一聲,並不指望官家聽後能改變什麼。

趙頊搖頭,慨然更製,使禁兵無複出戍。

趙佶對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並不在意,隻比較太宗與自己的書法,梁師成讚歎:“官家筆墨天成,鋒如蘭竹,簡直神品,頗有太宗之風。”

【姑且不論其上位緣由吧,雖然大部分王朝在初立時的繼承人交接都容易出問題,但趙二依然被認為是所有得位不正的太宗中最令人無言的那個,子孫後代都和繼承人杠上了。

趙官家們後宮女眷沒有少到哪去,但有些隻有一個兒子,有些生了兒子又夭折,有些乾脆就沒有能立的兒子,隻能從宗室過繼。

現代人講笑話,在唐朝你可能需要經過一場政變才能繼位,在東漢你可能幾歲就有皇位坐,但在大宋,隻要你健健康康活下來,你就已經贏了一大半。

這個笑話固然有些刻板印象,但也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他宋彆的不說,在繼承人這一方麵,確實是最契合咱們這一版塊主題的。

不過把所謂天理昭彰報應不爽那一套剖開看,大宋王室子嗣稀少的原因無非那麼幾點,一是趙家有短壽基因,二是統治階級驕奢淫逸不運動,導致身體虛弱常得病。

最後一點就是大家較為熟悉的了,幾乎每本穿宋的古代小說都會提及,大宋皇宮的硬裝材料可能有毒,塗料中含有大量水銀、丹砂。宋代又不學化學,沒法合理運用,有害物質含量太高,在空氣中揮發,就導致大人身體虛弱,孩子早早夭折。

仁宗趙禎就屬於比較倒黴的那一批,住有毒的串串房,剛把有害物質吸光,大火一燒,家裡攢了很多年的小錢錢沒有了,屋子也沒有了。

建了新的串串房,全家又住進三百六十度純汙染房源,什麼大宋官方指定人肉空氣淨化器……這種居住環境,孩子能活下來才奇怪呢。】

宋代皇帝們都沉默了,原以為隻是粉刷宮牆,誰能想到塗料中竟含毒素,經年累月侵蝕身體。無論前麵還是後麵的皇帝都心疼了一把仁宗,趙禎卻顧不上更多,隻匆匆移居,令人重修宮室。

他歎息一聲,想到自己夭折的兒女,若能早知……焉能早知。

有心之人卻沉思,丹砂水銀這樣的毒物,在此時最多被用於裝飾,後世卻說時人不會運用,難不成後人竟有能將其中毒物剔除的妙法?

沈括從混亂的朝局中抽身,暫觀天幕喘息片刻,聞此亦奇,化學是何物?,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