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元娘如同當年的海氏一樣,對夏良英一見鐘情,而海家一脈,最是疼孩子,海氏見著夏良英無論是學識禮數都是挺好的,便也動了心思。
夏良英同王正清一樣是14歲,能夠在這個年紀憑一已之力考入國子監的,自然是天才一般的人物,所以夏良英雖然是夏博士庶子的庶子,可是光憑他天縱之才,也值得相交,更何況夏良英也是眉清目秀小夥子一個,若不然王元娘豈能一見鐘情。
王家有意聯姻,夏家卻並不熱絡,海氏悄聲裡打聽原因,竟是夏家覺得海氏人品不好。
原來是夏家最初有意,也已經悄聲打聽過王家的事了。
見母知女,海氏自從嫁入王家,13年來隻得一女,看來生子已經無望,她將肖婉兒的兒子養在身側,自然就有了送終之人,卻將之寄名在那名妓姨娘的名下,又從不提接長女回府,怕是不想長女壓在上麵,阻了女兒的路,夏家人更聽說那長女年已17,還未與人論婚嫁,一直放在鄉野,這多年來無人放問,隻怕要獨守一生,便覺得海氏為人太狠毒。
雖然說繼母繼子天然有仇,可是你扣下了人家的兒子,卻全不管人家的女兒,前人遺澤,你隻拿自己想要的,扔了自己不想要的,連點麵子上的情份都不講,實在不通人情。夏家打聽的清楚了,覺得夏家是文官,王家是勳貴,海氏人品又不好,說不到一起去,便回絕了。當然不能直說海氏人品差,而是委婉的推拒,言說夏家是最重嫡長,王家長女還未議親,次女也不好越過去,誰家議親不是一兩年的相看討論,夏家等不到王家長女定下親事了。
其實這有什麼等不到的,夏良英也就才14歲,隻是海氏心裡也清楚,夏家不隻覺得她做事不地道,怕王元娘手段也狠,同樣是因為讀書人家更重聯姻,夏良英若娶了王元娘,而王元娘身上也隻有嫁妝不少、伯府嫡出這兩點好處,但其長姐17年來養在鄉下,嫡不嫡庶不庶的早晚要嫁給鄉間百姓,而其兄也不知嫡庶,卻是有名的妓女養出來的,以後前途也是有限。這樣一想,夏家就覺得這門婚事極不合算,夏良英就算是庶庶,但少年天才,未來若能平步青雲的考成天子門生,什麼樣的貴女配不得?就算不配貴女,至少拿出去聯姻也一定是大家大戶,所以這婚事就再不提了。
海氏便明白夏家的婚事無望了,同時也不得不重視起這件事來,下一次就算不是夏家,也有秋家冬家,王怡真這長女不接回來,王正清這兒子不記到她名下,她始終要頂著惡毒繼母的名聲,還是要給王元娘的婚事擋路,更何況夏家的打算也不算錯,王家若隻王元娘一個女兒,沒有強有力的姻親,那麼半點聯姻的價值也無。
海氏早年生了女兒,隻當自己早晚要先開花後結果,便將王正清寄到了賤妾銀月的名下,要知道,當初因為肖婉兒是私奔,所以王家根本不肯給開宗祠上族譜,她所生兒女皆在譜中無名,是海氏,給王家求到了一個伯爵,所以雖然是第二任夫人,族譜上倒是嫡妻,兒子同女兒不同,長在王家,又不能不認,便記在賤妾名下,那時,海氏可並不知道她一生未有兒子,更沒想到如今王正清才名遠播。
想起肖婉兒所留一兒一女,無論遠在天邊還是近在眼前的都隻會給親生女兒的婚事添堵,海氏的心氣當然不順,可是若動作的好了,這兩個人的婚事高攀高攀,倒可以給王元娘添碼,海氏又不得不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