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韓家的產業都在冀州,後來突然被召來了京裡,又要在京中置辦房產、又要給兒子娶婦,又要給女兒在京中置辦嫁妝,於是當時帶上京的那些現錢,早在20年前也就用得差不多了,不過那時候的韓家,在冀州有大量的田莊,每年都有收益送到京來,倒也是生活的挺滋潤的,可是後來連發喪事,花用無數,再加上韓家這些年不在冀州,影響力日益下降,田莊上在雇人開荒啊、與人爭水啊一些事務上,便總拿不到好的資源,在當地慢慢被彆人擠兌,又因為主人家常年在外,下人們不見主人家,慢慢的開始心裡手裡的怠慢,甚至還有小管事們私下裡的吃拿卡要,於是大部分的田莊都有些經營不善了。慢慢的,這田莊的出產就隻夠個溫飽,每年送來京中的錢越來越少,偏韓家本來就不是擅經商的人家,主子們又要守孝,而且韓家人未得允許還不能離京,就算派了管事的去懲罰過一批人,也是治標不治本。
於是韓家的產業倒沒有少,可是收入越來越少,前兩年冀州沒有天災,韓家竟然也沒有收入……可以說今年韓家除了俸祿之外,真的就一點外快都沒有了,窮的簡直無臉見人。
這才是韓家出了孝也不出門、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好大的年齡了也不說親的真正原因——是真的窮到沒錢了。
讓韓家出高價的聘禮給李蘭蘭做麵子,那簡直是一文錢難死英雄漢,更何況韓家人口雖然少,但這一代三個嫡子一個嫡女,那家財也是要分做四份用的,斷沒有為了聘李蘭蘭一個傾家蕩產,其它三個孩子就祼婚裸嫁的道理。
所以對於莫氏四處的抹黑,韓家在開過多次家庭會議後終於拍板了一個應對辦法——回老家、賣祖產。
原來當初韓家的產業多在冀州,是因為韓家本來是冀國的大地主,後來大齊在先皇時代,同冀國打仗,有冀國軍中的將領借口征兵,公為私用,將韓家滿門害死,謀了他家的家業,韓家一個小兒子被老仆從帶著逃了出來,到了大齊生活,長大後參軍,拚殺出了一條血路,又帶著大齊的軍隊,殺回了冀國,從此冀國敗了,就成了大齊的冀州。
這韓家的小兒子當初逃出冀國時,年紀還小,卻一心要恢複祖業,後來立功之後封了忠信侯,便在冀州開啟了買買買的模式,他不僅將自己的祖業的田地都買了回來,還不斷的購買彆人的土地。要知道這小兒子當時已經是前朝新貴了,又是有擴土之功,冀州的大戶人家都不敢惹他,多有退讓,也是想著巴結他,誰知道這位主兒可能是離家時太小,沒學到長輩的人情事故,又在軍中多年,是說一不二的將軍,因此彆的家族退讓他、討好他,他半分沒有查覺,反而覺得是人家沒有用,怕了他,於是更肆無忌憚的大量買地。
土地是家族的立根之本,韓家這小兒子大量的兼並彆人家的土地,有的是人家退讓了,遇到了不退讓的,他少不得還要動用些自己的權勢。結果冀州建州不過5年,韓家就快把半個州買下來了,弄出來無數的人命官司,終於引得當地豪族一起出手對付他家,一時間各種強買強***死人命的案子都被人揭了出來,鬨到韓家在當地臭名遠揚,好幾樁大案一合,冀州上報到了刑部,要求直接在當地給韓家斬完再抄。
當時的皇帝還是啟聖帝的父親,這忠信侯是他入職皇帝之後第一個封的平民侯爵,還立有開疆擴土之功,而且難得這位腦子不太好用,一腔野心全用在了買地上,對皇室十分的忠心。雖然不是心腹,也算是愛將了。於是皇帝一聲令下,讓忠信侯將搶占的土地全還了回去,又拿著家錢補償了受害的人家,然後一家人全都進京,不得聖令永不可回冀州。那些大戶人家本來便是恨韓家霸占土地,這樣的結局大家都得了利,倒也不是非要殺儘韓家不可,於是那韓家小兒子,也就是李蘭蘭的祖父,便帶著一家子窮巴巴的進了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