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魏這件寶物,王怡真也不曉得它是什麼,據晉王妃講述的傳說,這件寶物隨心而動,想看這天下風景,無處不可看,隻是有些地方有些風景,與現實並不太相同。王怡真隻能猜想,這莫非是一件vr眼鏡似的物品,又或者是個投影儀?
總之……聽起來除了看東西,好像沒什麼彆的用處。
而這大運河便是通過這寶物看到的其中的一處,此運河依邗溝舊址,貫通南北,若有此河,實乃經濟之要脈,可惜的是這寶物上雖然能看到河,但現實中卻並沒有此河,因此舊魏皇室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人工挖河,想造出這麼一條幻境中能讓天塹變通途的天河來,可惜的是這工程量實在太大,一直沒有完成。
直到大齊太祖那一代,舊魏皇室再次征民夫挖河,才終於將這天河給挖通了。
當時的舊魏皇帝興高采列覺得這麼多年老祖宗沒有做到的事情被我給做到了,於是大喜之下做打算給這運河來個開門紅,就是再建龍舟寶殿,他來當第一個遊河之人。
他卻沒有想過挖運河這麼多年來,民間怨氣極深,開挖運河這些年來廣征的民夫,受害最眾的就是運河延線的老百姓,而這運河北起京都,南至蘇杭,這兩地一個是天子腳下,達官顯貴成群,一個是魚米之鄉,富豪土紳列隊,幾地皆有權有勢,可避徭役,卻是苦了魯地之民,即無權又無勢,徭役無乎皆從魯地民眾中強征,為著開河,不知道死了多少鄉親,若要說開挖運河,倒也是有益於魯地商運,可是這造龍船又為哪般,而且你造船就造船,按說魯地多山,造船這活總該去征彆處吧,可是也不知道官員怎麼想的,可是是本著一客不煩二主,又搞了一堆的山民去造船……沒有人會,技術不熟,還為此又打殺了一些人,總之這麼一來二去的,河剛造好還未動船,太祖就反了他娘的。
舊魏也被打回了並州老家。
太祖得了天下,想想自己同鄉親們所受的傷害就深深的懷恨,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先就把這剛開挖的運河又給填上了一塊,以示同舊朝示不兩立。之後幾十年發展國力,最終在太宗朝時,將並州打了下來,真正的結束了魏國。
魏國當時明麵上的皇室都被殺光了,不過傳說還些上不得台麵的皇室私生子養在民間,另外就是一批魏國舊臣逃到了冀州,也就是當時的涼國,而那件寶物,太宗沒有在並州找到,後來又聽說舊魏的一個大臣,向涼王進獻了一些山水圖,都是那寶物中曾幻化過的地理地貌,想來這寶物,也是被帶到了涼州。
大齊太祖開國、太宗吞魏、到了第三代的高宗皇帝,也就是啟聖帝的父親,則是終於又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冀州,不但版圖上已經接近了統一,而且經濟上極為發達,當時便曾經有人建議過,重開運河。
隻是封時好封,這想要重啟卻不容易。太祖時封掉了運河,一是因為鄉鄰皆因它而亡,心理上有一種仇恨他的大趨勢,大家都跟著太祖打天下,若太祖打下了天下來又重新誇這運河好用,那便太傷人心了。太祖不敢重啟,太宗呢,他那一朝時同舊魏劃地而治,因為運河初成,也就是剛剛連成一路,單走個旅遊用的龍船倒也可以,如果南來北往,兩邊一起行船,還要走大型的商船貨輪,便要繼續擴挖,還要再建大型碼頭及配套官署,廢時廢力廢錢廢工,一個國朝新立,還未統一時,正是積攢本錢的時候,可不敢這樣大興土木。第三代高宗,那時候雖然吞了並州魏國,可是冀州涼國強盛,版圖未統一,他全副的精神都放在攻涼之上,因此便又將這重開運河的建議駁回了。
那之後民間隻道這運河不祥,開通之時正是舊魏國之刻,有他這話,大齊朝臣便再也不敢輕言重啟了。
“所以……”晉王妃講到此處便說:“那當初從並州帶著山水圖去到了冀州的舊魏朝臣,便是韓家的先祖,因此韓家失竊那幾副圖,確實並不值錢,隻是……。”
“……”杜繼、傅衛東、同王怡真都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