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母想著莫應這年紀,連娶妻都不曾,手裡的一點錢還要供自己吃藥花用,而自己擺明是永遠再站不起來了,為了不連累兒子,便挑了個黃道吉日一根繩子吊死了自己。莫應短短兩個月裡,失了鋪子和家人,心灰意冷,也因為心中有疑,賣掉了房子,改換了住址,從此在墓地旁邊的一個村子裡落腳租住,一來是為了上墳方便,畢竟可兒一家的百日、他父母的頭七二七七七等日子,都趕著差不多的時間段,二來也是怕被人尋到。
在他心裡,總覺得自己一家的亡故敗落太過刻意,總感覺事情巧合到不可思議的程度,他是不清楚王怡真當初在念園裡,不小心坑過他一把,將他的存在和姓名,透給了李家二房知道,但想來這個京中,會看他家不順眼的,應該也隻有李家二房了吧,到底王怡真初查此案的時候,可兒的所有信息,都是莫應提供,莫應便疑心是不是李家二房害他。
莫應隱居在京郊,打聽王怡真的信息,也打聽李家的信息,李家的二房與長房因為太子的原因,已成水火,再不能共容,因此莫應便覺得,若他能抓到什麼李家二房的把柄,即說不定可以查出自己家的真相、再來向王怡真投誠,便可以為可兒報仇,而且自己還可投靠貴人,得一寸安穩之地。
因此他在墓地裡見到了李奕年純屬意外,他當時正在給父母上過了二七與七七,又去給可兒燒紙,也沒有想到會在中下貧農的公墓裡碰上承恩公獨子,他更不是有意尾隨,反而是他先到了此處,李奕年再來的,他怕引起了注意,一直窩在可兒旁邊的墓前觀望,因此李奕城同李奕年的衝突,他算是近離距離圍觀了一下。更在得知被打的少年是李奕年的堂弟,也就是王怡真的夫婿時,及時的報信。
莫應的事就是如此,他同李奕年天然有仇,因此他來報信,蓉蓉便信他,這世上有些仇是可以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殺父之仇”同“奪妻之恨”一般不在此例,說實話,這還真就是莫應,換了彆人,如楊顯忠之類,王怡真怕是都不會信他。判斷了莫應說的該是真的,那麼李奕年非法拘禁李奕城的事情便也是真的,那麼李奕城便一定是在承思公府李家,王怡真打上門去,底氣自然就足了些。
而莫應有了這次的功績,在王怡真同李奕城麵前也算是立住了腳,他說要服侍李奕城,其實擺明了也是投靠王怡真,而王怡真既然信他,自然這次的事就可以有他參與,李奕城到底發現了李奕年什麼秘密?導致了他出手搶人?還被扣押?若這把柄足夠大,說不定李蘭蘭那邊就有了足夠對抗太子妃的根本……是了,說起來也不知道李蘭蘭暈的怎麼樣了,但總歸是該先問李奕城。
李奕城應該了莫應可信,那麼他便也將上午的事情說出來了。
大部分的情況,同莫應說的都相同。
他同朝小嬌確實沒有找到吳長福的墓地,於是便四處打聽,又不停的去看人家墓碑上的名字,結果走來走去,沒有找到吳長福的名字,反而看到了了李奕年在同一個姑娘,祭拜什麼人。那姑娘一身孝衣,看來墓中人是她的至親,從那墓前擺放的冥紙和果品看來,不是七七、就是百日大祭,看來墓中人應該是新喪。
當時李奕城跟著朝小嬌,正一溜的去看這一排墓地的墓名,肯定避無可避,兩邊是要碰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