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的生意開展得非常順利。整個縣城的維修店數量雖然趨於飽和狀態, 但是還存在許多隻有老人小孩的家庭或是雙職工家庭,電器壞了便先放在一旁,想等著某天空閒了再拿去修理。這一放,就老忘記拿去修理。
劉楠的出現, 便剛好填充了這一塊的空白。在他每天大街小巷上門修理的同時, 他開始招學徒,一招就是六個人。劉母回娘家把兩個小學畢業後在家裡種田的外甥領了過來, 另外貼告示找了四人。這六人都是十幾歲的年輕少年, 家境貧困, 都指望著學徒的三百塊錢工資。
劉楠請人到樓頂搭了個簡單的小木屋,搞了個大通鋪讓他們住著。這幾人中有一半識字的, 劉楠便把他們分成三組, 確保每組都有一人是識字的。每天輪流帶兩人出門幫忙打下手,留下來的那四人便在家看修理書。
當秋天的涼意越來越濃, 這六人也開始上手修理各類電器, 小到巴掌大的鬨鐘, 大到比他們還高的立式空調。當然一開始,他們能修好的次數不多,總需要劉楠晚上回來後給他們操作講解。總的來說, 劉楠對於這六個勤奮踏實的少年都很滿意。
天氣冷了, 樓頂的小木屋也沒法住人了。劉楠就近給他們租了房子, 被子鋪蓋都給他們準備好。這幾個少年越發認真學習, 盼望著快點出師。
年末, 春節即將到來, 家家戶戶開始大掃除大清理。劉楠提前買了三輛二手三輪車,每組學徒用一輛,連同他一起, 兵分四路,穿大街過小巷,從早到晚都沒閒過。
年二十八,劉楠帶著學徒們忙足一天,吃完晚飯拿出提前買好的外套和年貨分給他們,宣布放假。
把學徒們送出家門,劉楠回到房間坐下,眉眼間全是疲憊。這幾個月,他就沒有好好歇過一天,早上七點半就開始穿街過巷做生意,中午回來吃完午飯還揪著學徒繼續培訓上課,半個小時後又頂著大太陽出門,晚上夜色沉沉時他才回家。
好在他的付出都是有回報的。沒有店租水電,他每天掙的幾乎都是純利潤。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多人知道上門維修的小劉。有時候他想給自己放個假,彆人在家沒聽到他的大喇叭聲音,都會打電話來問一聲,他掛了電話又騎著三輪車出去了。
幾個學徒跟著他學習的小半年,把常見的電器裡裡外外都摸透了。劉楠打算在春節後,讓他們單獨出門維修,希望他們成長得更快。
“過兩天就過年了,家裡的年貨準備成怎麼樣了?”劉楠問道。
沈秋芳應道:“鞭炮香燭紙錢對聯糖果餅乾都買好了,抓了兩隻小母雞、兩隻大公雞關在樓頂,向豬肉佬訂了兩條五花腩、四條排骨、兩隻豬蹄和一隻大豬頭,青菜也訂了幾斤,明天早上去拿就行。”
劉楠點點頭。彆以為這些東西很多,首先年三十到年初二市場幾乎都停止營業,隻有偶爾幾家蔬菜檔口做生意;另外劉母和沈秋芳年初二各自回娘家一趟,要提上不少東西。
“行,年貨差不多備齊了,明天下午咱們全家去逛逛街,買件新衣服過年。”劉楠拿出自製的賬本,記好今天的數目後,又問了一下文具店的營業情況。
文具店比起之前,又增加了不少東西。沈秋芳和劉母去批發街逛了一天後,回來後把常見普通的文具數量減少,增加了各種各樣可愛有趣好玩的文具。另外,沈秋芳還在門口搞了個小書攤,有動漫卡通書、有少兒讀本雜誌、有八卦報紙、有星座雜誌、有明星海報......
沈秋芳還把從電視上看到的那一套搬了過來——給文具店起了個好聽的名字“星星雜貨鋪”,購買了一些假花、風鈴和小掛燈做裝飾。
現在從外頭看上去,劉家的這家文具店變了大模樣,從老土變得潮流,不僅吸引了竹子小學的學生們,還把其他學校的學生也引來了。很多學生都認為,星星雜貨鋪集潮流時尚、物品齊全於一體,是縣城裡最特彆的店鋪。
“今天生意還行,有兩個小姑娘過來買了小熊娃娃,還有三個家長過來給孩子買了玩具,加上零零碎碎的其他收入,除去成本也有一百五十塊。”沈秋芳把錢遞給劉楠。
經過這小半年的努力,劉楠的存款已經超過八萬。
“這小半年我太忙了,辛苦你照顧家裡和孩子了。”劉楠有些感慨。不知是不是因為他給小路更改姓氏和送她上學這兩個原因,沈秋芳對他、對劉父劉母、對劉文婷都格外好,平時除了和劉母一起打理文具店,還把家裡照顧得妥妥當當。家裡永遠都是乾淨整齊的;父母吃得好穿得好煩惱少,看上去年輕許多;兩個孩子被收拾得乾淨漂亮。
“我做的哪裡比得上你?”沈秋芳笑著靠在他胸前,“你那麼忙,每天還抽時間給孩子們檢查作業、給她們講題目、聽她們說學校裡邊的事情。小路現在和文婷相處得也好,這都是你的功勞啊!”
十月一的時候,陽光小學舉辦晚會,劉小路被老師選中參加詩朗誦,劉文婷被選中參加合舞。表演之後,劉楠見一人愛上了朗誦、一人喜歡上跳舞,便在少年宮給她們報了興趣班。
由於少年宮離劉家挺遠,劉楠便給她們買了兩輛兒童自行車,教她們學會騎車後,讓兩姐妹結伴上學、放學、去少年宮上課。這兩孩子便在這日複一日的同路中,慢慢習慣了彼此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