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道不同,不相為謀!(2 / 2)

北宋小文豪 明日紅花 5747 字 11個月前

聽聞成都府那邊重修杜甫草堂,王安石心向往之,隻恨有職務在身不能親至。他心裡癢癢的,左思右想,寫信請求蜀中好友代自己去看看。

這時候的王安石才三十四歲,年輕得很,鋒芒十足,今年更是出任群牧判官這個活少錢多的肥差,朋友還是很多的。

他的朋友們一口答應,秋闈之後都抽空去杜甫草堂遊玩,陸陸續續給他寫了不少遊記寄過來。

王安石越看越遺憾,越看越恨不能飛到蜀中去。

這段時間每天下衙回來,樂趣就是拿出友人們的來信反複地讀。

在得知張方平在舉辦“以詩論詩”這等盛事,他更是下筆千言,滔滔不絕,把自己偏愛的詩人都拉出來評價了一遍。

其中誇杜甫的詩沒十首也有八首。

王安石把詩寄給了張方平。

王安石和張方平沒什麼交情,真要說的話,可能是他剛中進士時遠遠見過張方平幾麵。

那會兒張方平是範仲淹的左右臂膀,算是朝中數得上號的大官,他一個下層小官自然無緣結交。

這次王安石給張方平寄詩為的也不是結交張方平,他隻是不想錯過這個跟杜甫有關的主題征集活動!

要是張方平真給印了本詩集,他卻沒能參與其中,肯定會很後悔。

所以哪怕貿然給沒交情的同僚寫信有點冒昧,他還是認認真真整理好自己的作品托人帶了過去。

這日王安石下衙回到家吃過晚飯,照例拿出信讀了起來。

他這段時間最愛看的是友人們自杜甫草堂那邊抄錄下來的詩,看到大夥都在誇杜甫,他心裡高興得很。

這世上有眼光的同好還是很多的啊!

就是有的人的詩寫得一般般,王安石抄下來在上頭圈圈點點,圈出了自己覺得不太對的用詞,也圈出了自己覺得不太對的觀點。

他認為這些人對杜甫的了解還是太片麵了,有的人吹起來還特彆不走心,顯然是去湊熱鬨的!

這些人啊,一個兩個都不實誠,瞧見個露臉機會就趨之若鶩,壓根不管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愛!

王安石讀來讀去,隻覺最喜歡一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寫的詩。

朋友在信中說蘇軾不過二十出頭,文采出眾,他與弟弟蘇轍都頗得張方平看重,他父親蘇洵也寫得一手好文章。

今年他們父子三個都要赴京參加春闈,若是一舉得中,興許能成就一門三進士的佳話!

王安石挑出父子三個寫的詩反複品讀,覺得他們的詩不僅寫得好,還很情真意切,方方麵麵都比其他人高出不少。

此前王安石曾去信問友人蘇軾他們在朝中可有什麼故交,今兒正巧收到回信,那邊說集賢校理文同也是蜀人,跟蘇家去表親,蘇軾曾跟著文同學畫,蘇軾他們到京後文同肯定知曉。

王安石看完信,決定回頭去找文同問問。

蜀地還真是人傑地靈,蘇軾一家人寫的文章都這麼出彩。

連那句王安石頗為喜歡的“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也是個姓蘇的小子偶然聽來的。

這蘇家人都很不錯!

王安石交朋友從來不看地位高低、不圖利益往來,就看想法合不合拍。

韓琦位列宰執,官夠大了吧?

偏偏當初王安石在韓琦手底下做事,就和韓琦鬨得很僵。

那會兒王安石剛踏入官場,下衙後從不參與應酬,每天一下班便回家翱翔書海,一點都不想進行額外的社交。

由於王安石每天挑燈夜讀,黑眼圈很重,還不修邊幅,韓琦見他天天精神萎靡,委婉勸他說“年輕人要節製,夜裡不要太放縱”。

王安石聽完很生氣,自己每天勤勤懇懇看書,怎麼就成放縱了?

從此王安石認定自己和韓琦不是一路人,見了麵都不太想打招呼!

道不同,不相為謀!

現在王安石覺得吧,蘇軾三父子應該是跟他誌同道合的人,值得他主動去結交。

這和蘇軾三父子跟他一樣喜歡杜甫、推崇杜甫沒關係,他主要是想多結交點能好好談人生談理想的朋友!

第二天下了早朝,王安石就轉悠去集賢院那邊尋文同說話,準備打聽一下蘇軾他們何時到開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