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大仁、金大牙、任白,全部獻寶完畢。
接下來,該輪到賀良給陳宇獻寶了。
陳宇麾下這些人,論起對古玩的研究,和古玩賞鑒的水平,隻有賀良是最專業的。有句話叫假不離真,更有句話叫假亦真時真亦假,賀良是造假的。
但是從任家的例子就能看出,造假的,往往也是最懂真品的。
不懂真,你怎麼造假?
因此,陳宇對賀良的獻寶,是最充滿期待的。
賀良並沒有辜負陳宇的期望,拿出了一件驚世駭俗的好東西。
這是打破了世界玉雕拍賣記錄的,清乾隆禦製白玉瓜棱式羊首提梁壺。
又是乾隆。
隻要提到玉器,就一定繞不開清代,繞不開乾隆。
乾隆在世時,是華夏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更是玉器最輝煌的時代。
僅看局部,壺蓋一角,便可得見乾隆時期的玉雕工藝之精湛,還有羊脂玉料玉質之美妙。
這件玉壺來頭不小,最早是M國大富豪亨利羅傑斯之孫女所收藏,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佳士得拍出,被收藏至今,並再次被拍出。
答案很明顯,是任家安排的人,把它買下,用以批量造假。
這件玉壺的皇室身份,以及‘海外流失國寶歸來’的雙重身份,為它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經濟價值。但更多的仍是料子的稀有上乘,與工藝的精妙絕倫。
清朝時期,儘管愛玉成癡的乾隆已經開發出不少好的和田玉料,但能得到如此細膩白皙,且油性呼之欲出的白玉籽料,即使在今天,也屬難得一見。
華夏人對玉壺有一種很神秘的膜拜,一片冰心在玉壺,足以說明一切。
皇室宮廷同樣對和田玉壺情有獨鐘,所以不惜以最頂級的和田白玉料來製壺。在玉器皿中,玉壺無疑是工藝最複雜、對玉料要求最高的。
這件玉壺掏膛廢料,剜臟巧作,配之以圓雕,鑲嵌,掐絲的工藝組裝,對料子的要求很高,需要玉質均勻飽滿,乾淨無暇,而且得是大塊頭的籽料方能雕刻出如此體量壺體。不僅廢料廢時,還極廢工,其價值與稀罕不言而喻。
壺底與壺蓋等處能看到有裂痕、水線等,看似是細節處的破綻。
但其實,這恰恰是它的獨特之處,蘊含著古代的人生哲理。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大成若缺,大巧不工。
越是有缺憾,它便越是完美。
如果沒有這些裂痕,它就太完美了,美得讓人不敢靠近、不敢觸碰、反而失去了一件器物最基礎的靈魂。
細細感之,其凝潤油脂,寶玉蘊華的幽幽芳華,溫潤靈動,蕩漾人心,配之這大膛十二瓣瓜棱重工,與精細之至的打磨拋光,幾百年過去,籽料的溫潤與富貴,已是更加明豔動人。它不破世界拍賣紀錄,誰破?
毫無疑問,這件玉壺,是任家在津衛玉器造假窩點裡,最貴的一件。
任家花了大價錢,創下世界拍賣記錄把它買下,把它送去玉器造假窩點,想讓那裡的工匠研究破解、仿造之法。
畢竟它再貴,隻有一件。
如果任家把它買下來,通過鑽研,掌握造假技術,就能製造出多件贗品。
到時候,每隔三五年往外出一件贗品,用一件真品的錢,賺無窮無儘的贗品的錢。任家花大價錢把它買下,絕對是筆穩賺不賠的投資。
何況,真品留在手裡,還能升值呢!
然而,碰上陳宇,算他們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