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3章 豫州鼎之謎(1 / 2)

極品撿漏王 有聊的魚 5110 字 7個月前

人們感到好奇,為何代表古豫州的豫州鼎碎片輕飄飄沒有重量,而且還破破爛爛,看上去簡直與廢銅爛鐵沒有任何區彆呢?

在大禹時代開發程度第二高的古青州地帶,代表古青州的青州鼎最重最大,這個陳宇在前麵已經解釋過了,是大禹的手腕,故意做給古青州人看的。

即便如此,這也解釋不了代表中原的豫州鼎為何如此之輕啊!

到底哪裡出現了問題?

沉吟片刻,陳宇感慨道:“說實話,當初剛剛拿到這塊豫州鼎碎片不久後,我也一度陷入了震驚與懷疑之中,覺得自己是不是搞錯了。”

“直到我把這塊豫州鼎碎片仔仔細細研究了一遍後,才明白原因。”

“答案,就寫在這塊碎片上!”

說著,陳宇將手中輕飄飄的豫州鼎碎片翻轉,把它的背麵給眾人看。

豫州鼎碎片的‘背麵’,其實就是豫州鼎的‘裡麵’。

按正常來講,鼎的‘裡麵’是不會有紋飾和文字的。

但偏偏,豫州鼎碎片的‘背麵’,也就是豫州鼎的‘裡麵’,有字。

當然,陳宇手裡這塊碎片總共也沒多大,就算有字也注定不會太多。

事實上,這塊豫州鼎碎片的背麵,隻有半個字。

華夏文字排列眾多,僅憑半個字,很難推演出太多。萬幸的是,大禹時代的華夏文字尚未完全成型,原始意味濃厚,象形色彩深刻。

什麼叫象形文字?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圖畫。

所以,這半個‘字’,同樣也是半幅‘畫’。

正是靠這半幅‘畫’,現場的古玩行大師和宗師們,堪破了這個字。

緊隨其後,人們又通過這個字,推演出了豫州鼎之謎。

這個字便是:戈。

何為戈?

戈是華夏古代一種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的木柄曲頭兵器。

其構造一般為平頭,橫刃前鋒,垂直裝柄。

其端首處有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可橫擊,又可用於勾殺。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鋒用來啄擊對方。

‘戈’這種兵器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那時候茹毛飲血的人類,剛剛學會使用工具。石器時代的人類用常見的石頭,打造了一係列工具。

受石器時代的石鐮、骨鐮或陶鐮的啟發,而產生‘石戈’。

原為長柄,後因作戰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為長、中、短三種。

華夏大地上的人類,從石器時代開始,便一直沿用這種兵器。

隨著青銅時代的開啟,‘石戈’也就順理成章變成了‘銅戈’。

到了商代,銅戈基本已經全方位普及到作戰的軍隊中了。

後續的秦朝,更是鑽研出了‘勾掛’、‘紮挑’等一係列簡單粗暴的軍中戰技,割草一般收獲敵軍的人頭。

至今漢字中‘武’、‘戰’、‘戎’等字還均從戈,即淵源於此。

戈和乾(盾),是商周時期士兵的標準裝備,因此‘乾戈’一詞就成為戰爭的彆稱,或各種兵器的統稱。

不過,隨著鐵器時代的開啟和達到全盛,‘戈’這種舊時代的兵器,因為太笨重,以及‘戈頭’容易脫落等緣由,逐漸被淘汰。

西漢後,‘戈’這種古兵器基本隻能作為皇家儀仗隊的‘禮器’使用了。

在大禹所處的時代,是有‘戈’這種兵器存在的,隻是尚未普及到每一個士兵手中罷了。

華夏的‘青銅時代’基本囊括了夏、商、周三朝。

大禹是夏朝的創立者,可想而知,在大禹時代,青銅時代也才剛剛萌芽。

大禹所處的時代,應該是‘銅石並用’的時代。銅器少,石器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