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說道:“我們本來就人少,帶的也都是正卒。這麼說吧,正卒是經過訓練,可以上陣殺敵,也可以做一些雜務,但是輔兵一般來說沒有經過什麼訓練,主要從事雜務,比如建設營盤,轉運糧草等,必要時也可以上陣,但是作戰之力麼,兩者就相差甚遠了。”
斐潛點了點頭,心中想到,那麼說起來,曹操所募集的那些新兵,大概就是處於輔兵了,而鮑信所帶來的一萬左右的兵士,可能就包括正卒和輔兵……
至於張邈派給曹操的兩千兵甲,則應該多半是正卒才是。
根據黃忠的說法,一般情況下根據行軍路程和補給難易,正卒和輔兵的比例有所不同,但是輔兵最少也要有三成左右,這樣在搭建營盤和轉運糧草的時候,才有足夠的人手來用,否則就要斐潛一行一樣,讓正卒來從事這些工作。若是沒有戰時倒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戰時本身就吃緊,然後又要消耗正卒的體力來做這些雜務,必然導致惡性循環……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上軍、中軍、下軍的稱呼,這也是就是最早的“三軍”的由來。
上軍,當然就是專業戰兵了,是國家的主體野戰和對外作戰武裝力量。
中軍,一般是擔負警備任務和防守任務,是防禦為主的軍隊。
下軍,就是勞役性質的軍隊,從事工程運輸後勤保障性質的作戰任務了。
當然到了漢代,時代不同,其性質也就不同,
按照黃忠的說法,所謂的正卒,最初募集入伍的士兵,因為沒有經過什麼訓練,所以一般性隻能擔任勞役任務,然後一般要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進行訓練,在這一年內的士兵隻能擔負城鄉守備性的任務,非特俗情況下,不進行野戰正麵肉搏的任務,而正卒,大多是指入伍一年以上的士兵,此時才正式擔負作戰任務,充當中堅力量,也就是擔任麵對麵的肉搏部隊。
因此刀盾兵、長槍兵、大刀兵都必須是正卒組成,這些兵種直接參加肉搏,若是沒有經過係統的訓練,很容易在戰場上直接崩潰,導致潰敗。
另外專業性比較強的兵種也多半是正卒,比如弓箭手,比如騎兵……
“這樣的啊……”若是按照黃忠的說法,鮑信和曹操的聯軍看起來是兩萬人左右,但是實際上作戰的正卒也就是不到一萬,看起來水分這個東西,真是到哪都有啊……
如此一來,這一次鮑信和曹操的聯軍能贏麼?
也不知道董卓方麵是如何的應對?
正常來說大軍一旦開動,這個動靜是沒有辦法像後世有什麼仿生學,可以隱藏的,況且關東聯軍又是抱著一杆匡扶社稷的大旗而來的,更不可能對大軍前進路途上的村莊進行封鎖和屠殺,因此必然會被董卓方麵的斥候所探知……
隻是不知道,這次會是華雄率軍前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