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 求賢令前世今生(1 / 2)

詭三國 馬月猴年 7392 字 8個月前

一提到求賢令,後世之人大多數想到的,便是曹操,但是很遺憾,很多人隻是知道其一,甚至連這個其一也未必了解多少。

其實早在曹操之前,就有不少人已經提出了求賢令,曹操也並非是求賢令的創始者,其中較為著名的兩人,一個是秦孝公,一個是漢武帝。

秦孝公的求賢令,鑄就了秦朝的崛起。如果當時秦孝公沒有頒發求賢令,或許就沒有商鞅,更談不上富國強兵。

當時許多在其他諸侯國內得不到重用的,或者是被排擠的人才,紛紛轉道去了秦國,去了一個原本被大多數人認為是蠻荒之地,是夷狄聚集的國家……

而漢武帝就更加有意思了,尤其是那一句“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更是成為了經典,或許隻有這樣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懷,所以在漢武帝時期也同樣出現了大量的胡人為官,甚至被封侯的先例。

至於曹操。

嗬嗬。

嚴格說起來,曹操的求賢令下了不止一次,而是三次。第一次叫《求賢令》,是建安十五年春發出的,第二次叫做《敕有司取士毌廢偏短令》,則是建安十九年頒布的,第三次叫《舉賢勿拘品行令》,是在建安二十二年頒發的。

縱觀曆史上曹操的人才團隊,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從兗州起家的那一批人,比如夏侯氏、曹氏兄弟,還有像荀彧程昱郭嘉等,第二批便是在後來豫州的那一波次人才,比如鐘繇、陳群、王朗、杜襲、辛毗、趙儼等等。

而那些比如攻克各地之後投降歸附的,就成為了第三梯隊的人員,像是張範、田疇、王修、邴原、管寧、崔琰、桓階、文聘、王粲等等……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以上的這些人員,都是在招賢令之前,就已經到了曹操的麾下為官了。而在招賢令發布之後,也就是建安十五年之後,曹操的人才集團當中,並沒有增加多少新進的人,同時,赤壁之戰後三國格局已定,人才流動較戰前小也是時代趨勢。

那麼曹操在自己已經擁有大批賢才,整體三國格局已經算是基本已定的情況下,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下求賢令?

有句話,叫做醉翁之意不在酒。

曹操的這個招賢令,不僅僅是寫給天下士族看的,同樣也是寫給劉協看的。

漢代是士人社會,作為曾經的“閹黨遺醜”的曹操,儘管通過謀略和武力取得了最為廣闊也是實力最強的一片土地,但是麵對世家大族,尤其是那些諸如袁楊之類的“四世三公”士族子弟們,誰是真正支持曹氏,誰是暫時苟且,這些就成為曹操必須在內部徹查的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所以,樹立權威、改變門第觀念是曹操那個時間節點上,所必須要做的。

招賢令便是第一次的試探,當中有一句“被褐懷玉”,一句“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就是可見一斑。曹操以被褐懷玉這個貧窮且有才能的人作為例子,而這個比喻,並不是完全比喻那些未被發現的賢人,而是映射著曹操自己!

而“明揚仄陋”語出《尚書》,本是帝堯舉舜讓賢之語,所以,實際上招賢令是不是在真的招賢,其實也就很明了了……

隨之而來的行為,也同樣說明了這一切。

三年後,建安十八年,曹操正式被封為魏公。從此在這一片大漢的土地上,漢朝的旗幟更多的被魏國的旗幟所代替。並且魏國還被允許自建社稷、宗廟,可以設尚書、侍中等等和原來漢朝朝廷一模一樣的九卿內外官吏,儼然一副國中之國的模樣。

所以實際上求賢令,求的不是普通的賢人,而是在逼著劉協讓位給曹操這個賢人……

同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求賢令的頒布,真的是一地一郡之人就可以說要發布就可以發布的麼?

看看之前發布求賢令的都是誰?

秦孝公。

漢武帝。

然後是曹操,而當時曹操是在什麼時候頒發的呢?

建安十五年。

赤壁之戰已經過去了兩年了,孫權苟且與江南,有威脅,但是威脅不大,而劉備甚至還沒有能夠完全入川,要等到建安十七年的時候才真正和劉璋翻臉。

漢代的天下,已經一半握在曹操手中,這個時候曹操才發布了求賢令試試水,建個孔雀台看看風頭……

而若是在漢朝形象還沒有完全崩塌的情形下,悍然以一地一郡,甚至才占據了幾個縣城的情況下,就大刺刺的向著天下發布求賢令?

向一縣一郡之內以舉孝廉的名義求賢,這是自己的本分,向全天下求賢,嘿嘿,真是無知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做出來的事情啊……

估計要是司馬昭提前長大,說不得立刻就撲上來緊緊握住雙手喊同誌了,這不是明擺著就是要謀朝篡位,要進行造反了麼?

所以斐潛一直有想,但是不敢。

畢竟風險無處不在。

但是這一次,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頒布求賢令的是天子劉協,那麼原本的那些風險和問題都不複存在。作為天子,自然有資格向全天下的才俊們伸出橄欖枝,並且也不會遭受任何的流言蜚語,因為這本身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同時,求賢令的發出,必然對於士族原本建立在“舉薦製度”上麵的官吏晉升的模式產生一個強大的衝擊,而這個強大的衝擊波的一切副作用,自然都由劉協這一麵光閃閃的大盾牌全數扛下來了,同時斐潛還會擁有了後續解釋權。

啊哈,你不服?

不服你就去找漢帝劉協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